DoNews6月9日消息,據財銀社報道,作為東北首家獲批籌建,首家開業的民營銀行,吉林億聯銀行于2017年5月在長春市掛牌開業,其背后擁有著中發金控、吉林三塊科技(美團)等7家知名民營企業的豪華股東團隊,但背靠“大樹”的億聯銀行卻在2024年虧損5.9億元的同時,不良率沖高至2.77%,同比激增72%,此外,存貸款規模雙降,撥備覆蓋率更是接近150%的紅線。
細究億聯銀行2024年財報不難發現,資產質量潰堤是業績崩塌的核心導火索,2024年不良貸款率攀升至2.77%,較2022年的1.61%增幅72.05%,不良貸款余額凈增1.3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4.23%。
更值得警惕的是,億聯銀行的正常類貸款占比已由2023年末的96.29%極速降至92.53%,大量激增的關注類貸款也暗示其潛在風險仍在加速暴露。資產質量的全面承壓直接導致資產減值損失同比激增193%,高達14.7億元的撥備計提吞噬了利潤空間。
這種惡化與宏觀經濟環境相關,疫情后小微企業生存壓力驟增,但更折射出億聯銀行在客戶篩選與貸后管理上的重大缺陷。
此外,根據億聯銀行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顯示,2024年,該行的全量投訴共計23595件,較2022年的1706件投訴工單大幅上漲12.8倍,日均收到64.64條投訴,其中涉及業務類別主要為個人貸款業務中的、協商還款、催收、征信異議處理等方面。
而投訴風暴的根源則直指風控失效與消費者保護機制的孱弱,這一現象揭示出雙重矛盾:一方面,銀行在經濟下行期采用激進催收手段試圖控制不良,卻因缺乏人性化處置方案激化矛盾;另一方面,其依賴助貸平臺的業務模式導致客戶實際體驗與銀行宣傳脫節。
根據其官網的重要公告《關于我行合作導流獲客機構的公示》顯示,其導流合作方包括各類金融科技公司、征信公司、小貸公司、大數據公司、融資擔保公司,共56家。
如此之多的導流合作平臺也直接導致“億貸”系列產品宣傳中的“低利率”極具迷惑性,財報披露2024年普惠小微貸款平均利率11.14%,但實際操作中,平臺服務費、風險管理費等附加成本使實際綜合成本遠超公示水平。
以某助貸平臺合作為例,借款人名義利率9.6%,但疊加平臺服務費后實際成本達17.2%。這種費用結構不透明,導致客戶產生強烈被欺騙感,當他們發現實際還款額遠超預期時,投訴成為唯一發泄渠道。
在資產質量惡化壓力下,億聯銀行2024年催收投入激增,根據官網《吉林億聯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催收服務商名單公示》則顯示,該行的催收服務商竟多達37家。
其財報承認:“催收糾紛主要源于疫情后客戶收入下降導致還款能力減弱”,但解決方案仍停留在“增加催收資源加強催收能力建設”。
當無力償還貸款的個體遭遇標準化催收流程時,人性化處置的缺失直接引爆情緒對立。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合作催收機構為提升回款率違規施壓,進一步損害銀行聲譽。
當2024年其試圖收縮平臺合作時,貸款余額驟降93億元,但自營渠道建設滯后無法填補缺口,最終造成業績失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