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雁 秋
編輯 | 李信馬
題圖 | WAIC官網
“二樓的半個場館都擺滿了機器人,這次大會倒不如說是機器人專場!”
在今年的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以下簡稱WAIC)現場,記者聽到最多的話大抵都是如此。比起上海潮濕悶熱的天氣,具身智能的熱度強烈而直接。
去年DoNews針對人形機器人進行了相關報道(感興趣請移步至),那時的“十八金剛”雖然吸睛,但都在原地站樁,場內的機器人也僅僅是展示做咖啡、行走,表演后空翻。
一年過去,機器人的朋友圈不斷擴大。本屆WAIC上有超過150臺人形機器人同臺亮相,這是國內人形機器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匯聚。
與此同時,機器人不再執著于“炫技”,而是可以擔任超市取貨員、康復訓練助理,甚至組團進行流水線生產,變得更加“務實”。用一位相關從業者的話來說:“你能看到它們真正的價值。”
DoNews在展館暴走2萬步,帶來前方報道的同時,也希望看清楚具身智能熱潮未來的方向。
01、不僅會“整活”,還能真“干活”
宇樹科技是大會毫無疑問的“頂流”,人形機器人G1的“擂臺賽”,圍觀程度不亞于一場演唱會。
G1身高1.32米,體重35公斤,全身擁有29個靈火關節和平衡智能算法。在“對戰”過程中,G1展示出了精彩的技能,包括拳擊連招、干凈利落的回旋踢,就算摔倒也不用人類干預,僅用數秒完成自主起身,恢復戰斗姿態。
就在WAIC開始前,宇樹發布了雙足機器人新品Unitree R1,強調“運動的多樣性是干活的先決必要條件”,看得出來,格斗表演是宇樹認為的最好的展示方式。
今年WAIC的機器人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們和觀眾的互動更多了。離宇樹不遠的智元機器人,有著本次參會具身智能企業中的最大展臺,約300㎡的空間里展出了工業、服務、家居、教育、文娛等五大商業場景展區。
其中,一身百事可樂元素的機器人引起人們的圍觀。這是智元與百事可樂再度合作推出的“百事酷寶”,以智元靈犀X2為內核,搭載情緒識別系統與場景化決策能力,它不僅能維持現場秩序,還可以遞送可樂,并主動搭話:“想喝冰可樂嗎?加冰更清爽哦!”
對面的精靈G1正在與人類進行冰壺互動,智元的工作人員介紹稱,“G1可以通過識別分析,進而推理執行,這種能力暗示著服務機器人正從預設程序走向自主認知階段。”
另外一家企業也強調了“自主認知”的特性。跨維智能帶來的全新一代人形機器人DexForce W1 Pro正在為路過的觀眾制作咖啡。
與常規展示不同,這款機器人還接受了一番“故意發難”。
在機器人準備放置膠囊時,卻被工作人員突然拿走,但它并未宕機或陷入混亂,而是短暫地停頓,雙眼攝像頭重新掃描桌面,幾秒后,定位目標,再次精準取回膠囊,繼續后續的任務。
跨維智能副總裁林嘉偉向DoNews表示,在面對錯誤和意外時,它可以自主解決問題,而不是執行預設置下“傻瓜式”的既定操作。
“因為團隊從一開始就瞄準為機器人打造通用‘大腦’的目標,我們不只是在教機器人‘做什么’,而是在教它'如何學'。”
成立于2021年的跨維智能是一家專注具身智能底層系統的高新企業,擁有自研DexVerse?仿真引擎與3DVLA大模型,通過Sim2Real路徑助力本體訓練數據生成與遷移,顯著提升機器人的環境理解與操作能力。
目前跨維智能已獲得數億元A1&A2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領投方成都科創投、洪泰基金,以及天鷹資本、聯想創投等一眾新老股東。
02、可“單點作業”,也可“多方協作”
與過去展示單個亮眼技術不同,今年機器人出現了更為復雜的協同工作,以滿足市場中切實解決實際問題、融入業務流程的需要。
國家級創新平臺北京人形是業內首個實現公開真機演示的多具身智能體協作應用。展臺上,幾個機器人實現了一條完整的工業場景任務鏈。
比如,電控柜操作區模擬精細操作,燈泡質檢線完成工業檢測,物品封裝區進行封裝作業,機器人穿梭于三個場景之間,完成搬運工作。
北京人形工作人員肖雨欣告訴記者,這是基于其自主研發的通用具身智能平臺“慧思開物”,各智能體機器人自主相互通報進展、溝通工作。
操作員只需在“慧思開物App”上發送“開始”指令,觀眾便能在大屏幕上見證從任務下發到多個機器人協同完成全鏈路操作的全過程。
專注醫療領域的上海傅利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傅利葉”)帶來了即將發布的最新款人形機器人產品GR-3。
這是現場為數不多采用“軟”材質的機器人,其創新性地引入了“柔膚軟包覆材”設計,強調“打破冰冷的形象,做有溫度的機器人。”GR-3僅僅是坐著,沒有任何動作,就吸引了不少人打卡合照。
在它的側后方,是傅利葉全新升級的“具身智能康復港”,以GRx系列人形機器人為核心,融合多模態感知、大模型與精準運控,針對康養場景需求構建了導診咨詢、認知康復訓練、上肢康復訓練、運動功能重建以及遠程康復五大訓練交互模塊。
在體驗上肢康復訓練時,記者感受到GR-2會變換手部高度和左右位置,引導體驗者做伸夠訓練。工作人員介紹,“就算康復師與患者相隔千里,也能通過大模型遠程控制操作,實現精準的恢復訓練。”
據了解,“具身智能康復港”整合30款康復機器人,覆蓋神經、骨科等方向,全國落地超300家醫療機構。
03、零“翻車”,拐點已至
具身智能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的半年,正在發生明顯的變化,各種案例展示似乎都在傳遞商用化進程加快的信號。
最鮮明的信號,是前不久中國移動一筆高達1.24億元的采購訂單落地。
同時,據IT桔子,今年前5個月,在具身智能賽道發生的融資事件,要大于整個2024年全年的融資數,其融資額也已突破230億元,超2024年的總和。
從業者也保持著樂觀的態度,7月27日,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在大會相關的論壇分享中表示:“我個人感覺,今年上半年全中國智能機器人行業,無論是整機廠商,還是零部件廠商,平均達到50%到100%的增長。”
這種增長并非空穴來風。目前機器人的成本正在快速下降,幾年前,一臺人形機器人的價格可能高達數十萬元,而如今,部分企業通過核心部件自研,已將整機成本壓縮至3萬美元以內。宇樹前不久推出的消費級機器人R1,售價僅3.99萬元,堪稱業內“價格屠夫”。
比起去年大會上機器人“翻車”的畫面,今年的表現堪稱“完美”,無論是初創企業還是老牌巨頭,都在盡力展示最好的一面,以吸引更多投資者和用戶。
不過,有一個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行業能否在資本耐心耗盡之前,完成自我“造血”?今年的80家企業,誰又能走到最后?
目前,具身大模型還不夠泛化、通用、成熟。不論是機器狗還是人形機器人,還只能在部分垂直領域落地應用。
而且大多機器人的目標客戶都在B端,宇樹科技今年To C,上半年業績也很不錯。但這只是個例,也是短期的財務表現。虧損,才是當下整個具身智能的常態。
具身智能的未來是“星辰大海”,但首先要低頭面對現實,現在討論商業化為時尚早,行業從啟蒙到發展是個長期的過程,無論技術再怎么加速度,腳踏實地終歸是發展的核心。
(除特殊標注外,文內圖片均為DoNews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