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阿森
編輯|楊勇
來源 | 氫消費出品ID | HQingXiaoFei
高端番茄品牌一顆大近日跨界推出NFC番茄養生水,主打“真果汁添加+0蔗糖”,正式進軍年增速近90%的中式養生水賽道。
其母公司凱盛浩豐透露,新品已進駐盒馬、全家等8000余家線下終端,試圖以“番茄水果化”戰略破局同質化競爭。
當農業公司帶著自有農場的鮮食番茄殺入養生水戰場,這場圍繞“健康”的戰爭已從營銷概念升級為價值戰較量。
農業公司做番茄IP,底氣何來
成立于2022?年12月的一顆大,是農業品牌化浪潮中的典型代表。
2023年雙十一,其直播間20萬盒番茄在1小時內售罄,創下生鮮品類銷售紀錄;2024年雙十一,一舉登頂天貓、京東和天貓超市等平臺霸榜番茄類目銷售榜首。
線下渠道覆蓋8000余家終端店鋪,更印證了其強大的市場穿透力。
那么,這顆“番茄”為何要冒險闖入百億養生水市場?
一顆大的母公司農業巨頭凱盛浩豐是肯德基的供應商,在供應鏈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跨界策略的核心邏輯,在于其試圖將農業供應鏈的硬實力轉化為飲品賽道的降維優勢,主要體現在成本與技術兩大命門上。
第一是成本優勢,一顆大自有農場智慧玻璃溫室種植的鮮食番茄,每平米產量是傳統溫室的6-8倍。依托自有農場原料直供,其NFC番茄養生水的生產成本相比依賴外部代工廠的同類型產品,能降低約17%。
第二是技術優勢,當市面上多數番茄飲品仍采用風味易流失、營養損耗大的“番茄醬還原”工藝時,一顆大的NFC技術能使維生素C留存率提升3倍。且以9大鎖鮮技術支撐“真果汁0蔗糖”作為核心賣點,深加工突破鮮果天花板。
除此之外,養生水產品相較于鮮食番茄保質期延長。傳統櫻桃番茄保質期僅7天,而NFC番茄水通過無菌冷罐技術將保質期延至12個月,有助于品牌打破地域和時效限制,為全國化鋪貨、提升整體毛利率掃清障礙。
一顆大本次推出了四款養生水產品,分別為番茄水、番茄蜂蜜水、番茄烏梅洛神飲、高纖番茄水,四款產品均標榜5個0放心喝——除了競品常見的“0蔗糖、0脂肪”外,還增加了“0防腐劑、0重金屬、0轉基因”這些健康賣點。
“透明水感”是這系列產品和傳統番茄汁最大的區別。除番茄烏梅洛神飲外,其余三款產品均為透明色,根據品牌官方解釋,生產上對番茄汁做了澄清處理,利用膜過濾的澄清工藝得到番茄清汁,并使最終的產品呈現澄清透明。
從外觀和成分賣點上來看顏值更高、更健康,在擁擠的養生水貨架上,一顆大開辟了一條更細分的“視覺系健康”賽道。
(一顆大四款養生水及5“0”賣點,圖源品牌天貓店鋪)
三方割據,內卷下的增長隱憂
然而,“一顆大”踏入的絕非坦途,而是一個已形成新消費品牌、傳統飲品巨頭、老字號跨界三大勢力割據的焦灼戰場,且增長瓶頸的陰影已然浮現。
三類玩家的競爭策略和焦點各有不同。不僅圍繞產品功效成分進行比拼,還通過各種營銷方法爭奪年輕用戶、構建健康生活方式標簽。
新消費品牌中,以元氣森林為絕對領導者,輔以“養生水鼻祖”可漾、好望水、硬核顏究所、果子熟了、悅小開、零定律等。它們的殺手锏是精準的情感營銷與場景切割。
據尼爾森數據,元氣森林2024年在無糖茶飲及泛養生水細分市場占有率約58.6%。其養生水系列產品“元氣自在水”憑借“媽媽的味道”等情感敘事,已成為年銷超10億元的超級單品。
好望水則構建“維生素矩陣”,維B苦瓜水切入“午后提神”場景,維C芭樂水綁定“健身補水”需求,其聯名款曾創下3小時售罄5000件的紀錄。
果子熟了以“NFC+氣泡”工藝吸引年輕人的味蕾,抖音月銷破200萬瓶。
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靈活、敏銳,深諳Z世代的社交貨幣。
傳統巨頭中,農夫山泉、統一、伊利、三得利等憑借碾壓級的渠道覆蓋力和品牌積淀強勢介入,并積極推動產品高端化。
賽道中排名前列的上市公司農夫山泉是典型代表,其財報顯示,2023年茶飲料板塊(含東方樹葉草本系列)營收達126.6億元,同比增長83.3%,歷史性地超越包裝水成為第一大收入來源。2024年下半年,其茶飲收入83.2億元,同比增長13%,無糖茶的息稅前利潤率高達46.3%,盈利能力頗為可觀。
三得利推出的“玫瑰黃芪飲”“五紅飲”等產品,也意在分羹高端養生市場。它們的存在,讓新玩家在渠道拓展上倍感壓力。
老字號跨界中,同仁堂、李良濟、東阿阿膠、好想你、嶗山草本、蓮花控股等,則自帶“功效信任背書”光環。李良濟與盒馬聯名的“五汁飲”、“暑清元氣水”,將傳統藥方進行飲料化改造,試圖在“正宗”上做文章。
然而,表面的花團錦簇難掩行業深層的焦慮與困局,養生水賽道目前存在著渠道下沉困局、配方同質化難題、功效信任危機和場景單一化瓶頸。
灼識咨詢報告指出,養生水消費超80%?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廣闊的下沉市場仍被碳酸飲料和傳統甜飲牢牢盤踞,渠道滲透步履維艱,增量空間遭遇天花板。
配方上更是嚴重內卷,同質化嚴重。僅“紅豆薏米水”一個單品,就有超過18個品牌推出。紅棗、枸杞、綠豆等“滋補老面孔”泛濫成災,不同品牌差異僅存于包裝話術。手捧本草綱目、“藥食同源大全”卻玩不出“新花樣”,傳統藥膳配方的紅利正在被急速消耗殆盡。
養生水在功效方面也受到了不少專家的質疑。一些中醫專家認為,市售瓶裝中式養生飲料雖含有一些藥食同源的物質,但含量通常遠低于中國藥典中用于調理的推薦用量。
以薏米水這一熱門單品為例,傳統中醫應用中,薏米常需與其他藥物配伍且用量較大,而市售瓶裝薏米水為兼顧口感等因素,其一瓶中的薏苡仁含量通常低于中國藥典規定的用量,養生效果并不理想。
不少產品為追求適口性而犧牲有效濃度,其實際養生效果存疑,更多是“心理安慰”。許多養生人士因此選擇效果更佳的中藥代茶飲。
此外,養生水尚未像無糖茶或咖啡一樣,成功嵌入日常高頻場景(如通勤、佐餐、社交)。其消費場景相對局限,亟需破圈。好望水綁定“午后狀態”、“健身”場景,盒馬推出的100ml姜黃檸檬汁上線不足一月躍居盒馬復購榜首,單日銷量破3萬瓶,貼上“打工人回血”標簽,正是試圖用“即時滿足”邏輯破解場景困局的積極嘗試。
更需警惕的是,養生水的前車之鑒——無糖茶飲,已從2023年60%?的高增長風口,在2025年3月首次出現負增長,宣告進入殘酷的存量博弈。養生水若不能突破上述瓶頸,恐將重蹈覆轍。
水果+養生水:新風口下的破局博弈
在傳統草本配方內卷加劇的背景下,“水果基底”正成為養生水賽道破局的關鍵變量,也是“一顆大”押注“番茄水果化”的核心邏輯所在。
飛瓜數據2025年5月發布的報告顯示,在抖音平臺飲料銷售熱度大于1億的細分品類中,果蔬汁高居榜首,植物飲料次之。更重要的是,自2023年起,植物飲料的市場重心已明顯從傳統的五谷雜糧(紅豆薏米)、枸杞、菊花等,向融入珍稀食材(如白樺樹汁) 和采用NFC/HPP等先進工藝的水果化、高維C、高顏值方向遷移。
(抖音飲料品類銷售熱度大于1億+的細分品類銷售熱度,圖片源自飛瓜數據)
事實上,跨界進入養生水賽道的品牌并不止一顆大。
養生水市場近年來新玩家不斷涌入,2025年僅前七個月,就有超過100款新品擠進市場,相當于每兩天就有一款“養生水”誕生,其中不乏一些“跨界軍”的身影。在這個細分賽道,既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成功案例,也不乏折戟沉沙的教訓:
成功典范多離不開技術和場景的雙輪驅動。
零定律白樺樹汁依托伊春自有林區原料掌控,將原本小眾的“樹汁”概念成功包裝成富含氨基酸、礦物質、維生素的“森林甘露”,精準切中高端、自然、純凈的健康訴求,2025年銷售額破億,抖音品類第一。憑借產地直控構筑其核心壁壘。
(零定律樺樹汁,圖片源自品牌抖音)
盒馬HPP姜黃生姜檸檬汁則巧妙借勢“姜黃”這一在社交媒體上被封為“白人中藥”的抗炎成分網紅。采用昂貴的HPP技術保留更多活性成分,以0蔗糖、冷壓殺菌工藝,打造出風味獨特甚至“上頭”的100ml Shot劑型。
精準綁定“打工人回血”“即時能量補充”場景,憑借盒馬渠道優勢迅速引爆,成為復購王者。功能性成分網紅化、小劑量即時滿足、渠道精準觸達是其成功三角。
失敗警示則多源于口感和價值的失衡。
眾多跟風“果蔬汁”的品牌盲目追求概念,忽視基礎口感。大量添加蔬菜汁(如芹菜、羽衣甘藍)卻未能有效調和風味,導致產品“青草味”“土腥味”過重,消費者嘗鮮即棄,復購率慘淡。
不幸的是,新入局的“一顆大”的市場表現似乎面臨“初期尷尬”。自7月3日上線以來,其淘寶天貓旗艦店僅售出700多單,京東、抖音平臺各僅40余單,銷量遠低于預期。
在小紅書等社交網絡平臺,一顆大番茄水也因口感和成分而被不少消費者詬病。大量消費者吐槽其“難喝”“味道奇怪”“像喝加了代糖的番茄醬水”。在“好喝是基礎”的飲品界,這無疑是致命傷。市場數據顯示,番茄汁類飲品目前在即飲市場占比僅約0.3%,足見消費者對“把番茄汁當水喝”這一概念的接受度仍處早期培育階段。
(消費者反饋摘錄,圖源小紅書)
此外,一顆大番茄水系列產品在成分上也難經推敲。產品檔案暴露其核心痛點:其一,番茄汁添加量標注約為“≥20g/L”,這意味著一瓶450ml的番茄水中,實際番茄汁含量不足10g。消費者犀利吐槽:“咬一口番茄都不止20g!”如此低的濃度,其宣稱的“真果汁”和養生價值自然遭受強烈質疑。
其二,代糖喧賓奪主。配料表中,赤蘚糖醇排名第二,含量甚至超過番茄汁。這直接導致消費者抱怨“工業糖精味太重”“簡直就是糖水”,與其“0蔗糖”的健康定位背道而馳,嚴重損害消費者復購意愿。?
(一顆大產品檔案,圖源品牌官方)
“一顆大”創始人馬鐵民坦承,目前番茄汁、養生水等衍生品銷售額僅占品牌總盤的5%。初戰受挫,揭示了農業巨頭跨界面臨的嚴峻挑戰:供應鏈優勢不能直接等同于消費品的成功,好喝、有效、價值感明確,缺一不可。
對一顆大而言,其手中的番茄IP與供應鏈壁壘,是珍貴的籌碼,但這場價值戰的勝負手,最終將取決于它能否用一瓶“既足夠番茄,又足夠好喝”的水,讓消費者心甘情愿地,為那份源自土地的“真實”買單。
結語
養生水的狂飆突進,映照著這個時代消費者的健康焦慮與對好產品消費渴望。第三方機構灼識咨詢預測,到2028年,養生水市場將突破10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88.9%。年輕人對“朋克養生”的執著,讓“水替”概念風生水起,也讓無數品牌在這片“新掘金地”前赴后繼。
喧囂的概念泡沫退去,這場混戰的終局,屬于那些能將“中醫玄學轉化為成分科學”,并在“保留養生屬性”與“極致追求適口性”之間找到精妙平衡的“實干派”。
對于“一顆大”們,以及所有意圖在水果+養生水賽道分一杯羹的玩家,破局之路在于它們能否打造出將真材實料的濃度、科學可證的功效、愉悅身心的口感、觸手可及的場景完美融合的產品。只有這樣,才能穿透內卷的重圍,在百億市場的版圖上,真正刻下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