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8月14日消息,據風口財經報道,近日,英氏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英氏控股”)向北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募資3.34億元沖刺“嬰兒輔食第一股”。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與全體股東在2022年2月簽署的對賭協議,要求必須在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合格IPO,如今距離最后期限僅剩不足半年。然而,營收增速驟降、超60%營收依賴代工、研發投入長期不足1%等核心問題,使其能否如期叩開資本市場大門面臨挑戰。
從短期數據看,英氏控股的業績仍保持增長態勢。2024年財報顯示,其營業收入從2023年的17.58億元增長至19.74億元,同比增幅12.3%。但將時間軸拉長便不難發現,增長動能已顯著衰減:2022年、2023 年公司營收增速分別為 35.67%、37.35%,2024年的增速較前兩年近乎腰斬。
英氏控股旗下品牌
與增速放緩形成對比的,是公司對代工模式的高度依賴。招股書顯示,英氏控股的嬰幼兒米粉、輔食粥及紙尿褲等核心產品以自主生產為主,但部分輔食、兒童食品、營養食品及少量嬰幼兒衛生用品則采用委托加工模式。
2021年至 2023 年上半年,該模式貢獻的收入分別約為5.31億元、6.96億元、5.4億元,占同期營收比重達56.31%、53.68%和63.53%,始終維持在五成以上,2023年上半年更是突破60%。
大量依托代工模式為英氏控股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實現了規模效益,卻同時放大了供應鏈管理和質量控制等方面的難題。
公開資料顯示,2023年上半年,英氏控股向遼寧晟麥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采購了0.14億元的佐餐油,而在2021年4月,該公司所生產的巴馬火麻油曾被檢出“酸價(KOH)不合格”;負責英氏控股米餅、泡芙等產品生產的佛山象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則在2023年7月20日因“超過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排放水污染物”,被佛山市三水區蘆苞鎮人民政府處以19萬元罰款。2023年12月,英氏控股又因委托代工等問題引監管部門問詢。
來源:黑貓投訴平臺
消費端的質量反饋同樣不容忽視。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有多條涉及英氏產品的投訴,問題集中在米粉異物、磨牙棒霉變、包裝破損等方面。而此次北交所向英氏控股發出的問詢函中,也有對其代工模式的問詢。
針對質量管理,英氏控股向風口財經表示公司實行“五共質量管理體系”進行全流程管控,但當被問及 “為何選擇屢次違規企業代工”“是否仍與涉事工廠合作”“是否實施飛行檢查” 等具體問題時,僅回應“對代工廠提供工藝標準并實施抽檢,追蹤確保新產品質量的安全穩定”,未披露合作狀態及淘汰機制。
在代工占比居高不下的同時,英氏控股的銷售費用卻持續攀升。2022年至2024年,公司銷售費用分別為4.54億元、6.02億元和7.21億元,銷售費用率穩定在35%左右。其中,2024年僅電商平臺推廣費就高達3億元,平臺使用費及傭金1.1億元,兩者合計占銷售費用比例超過一半。
來源:英氏控股招股說明書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市場對于輔食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英氏控股也在加大研發方面的投入,2022-2024年,英氏控股的研發費用分別為552.98萬元、921.24萬元、1714.83萬元,同期研發費用率為0.43%、0.52%、0.87%,連續三年不足1%。這一水平不僅遠低于行業平均的2.03%,更難以與亨氏、嘉寶等國際品牌超5%的研發費率抗衡。
來源:英氏控股招股說明書
在市場對輔食產品的 “功能性”“科學性” 要求日益提高、新銳品牌加速產品迭代的背景下,英氏控股不足1%的研發投入,如何支撐其 “科學5階精準喂養體系” 的技術壁壘,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盤古智庫研究員江瀚指出,過度依賴營銷而忽視研發,可能導致品牌形象更多建立在“流量”和“促銷”之上,而非“技術”和“品質”。
針對研發薄弱的質疑,英氏控股向風口財經解釋稱“研發費用持續增長,募投項目將提升自產能力”,卻回避了投入強度過低的核心問題;其強調“研發圍繞核心產品開展,兼顧基礎科學研究”,也未能回應與同行的顯著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