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張 ?宇
編輯 | 楊博丞
題圖 | IC Photo
尋求“A+H”布局的鋰電企業再添一員。
近日,欣旺達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擬于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欣旺達成立于1997年12月,早在2011年4月就已登陸深交所創業板。若此次能成功叩開港交所的大門,欣旺達將成為繼寧
德時代和億緯鋰能之后,第三家謀求“A+H”上市的鋰電企業。
欣旺達以消費類電池業務起步,逐步拓展到動力類電池、儲能系統及其他相關領域,形成了從電池研發、設計、制造、銷售到檢測以及回收的全面一體化業務布局。
根據灼識咨詢的數據,按2024年累計出貨量計,欣旺達是全球最大的手機、筆記本及平板電腦鋰電池制造商。其中,欣旺達在手機電池市場獨占鰲頭,按2024年出貨量計,其市占率達到34.3%。同時,欣旺達在筆記本及平板電腦電池領域的市占率從2022年的15.1%提升至2024年的21.6%,位列全球第二。
盡管欣旺達實力強勁,但仍面臨不少挑戰,比如消費類電池遭遇嚴重價格戰、動力類電池處于持續虧損狀態、全球化布局導致資金鏈承壓等等。此時欣旺達將目光瞄向港交所,既是嘗試打開新融資通道的被動之舉,也是加速全球化戰略的主動布局。欣旺達沖擊港股,或是一場不得不打的突圍之戰。
01.主營業務嚴重承壓
根據招股書,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欣旺達的營收分別為521.62億元、478.62億元、560.21億和122.89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0.68億元、10.76億元、14.74億元和3.87億元。
按照業務構成,欣旺達擁有消費類電池、動力類電池、儲能系統、其他四大業務板塊,其中消費類電池為第一大業務。
?
圖源:欣旺達招股書
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消費類電池業務收入分別為320.15億元、285.43億元、304.05億元和66.10億元,占營收的比例分別為61.4%、59.6%、54.3%和53.8%,呈逐年下降趨勢,其中2024年的收入甚至未達到2022年的水平。
當下,消費電子產品市場趨于飽和正給欣旺達帶來嚴峻挑戰。2022年和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出貨量均連續兩年呈現下滑態勢,雖然2024年在“國補”的帶動下,中國消費電子產品出貨量有所回升,但長期來看,消費電子產品行業已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增長空間有限。
市場調研機構的數據顯示,現階段智能手機的平均換機周期已經超過31個月,而平板電腦的換機周期甚至普遍超過了36個月。一旦“國補”帶動下的換機潮結束,意味著消費電子產品的出貨量或將再次出現下滑,欣旺達的消費類電池業務增長也將困難重重。
產品均價持續下滑也是欣旺達消費類電池業務面臨的一大挑戰。招股書顯示,消費類電池的平均售價從2022年的66.2元/只一路跌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46.0元/只,三年多時間降幅高達30.5%,盡管降價促使消費類電池銷量由2022年的4.84億只增長至2024年的5.86億只,但銷量增長對于業務的貢獻卻十分有限。
還值得一提的是,通過提升電芯自供比例、優化生產工藝等方式,消費類電池業務毛利率較為穩定,但在市場競爭愈加激烈的情況下,“以價換量”的可持續性存疑,欣旺達的利潤空間恐將遭遇大幅壓縮。
動力類電池業務被欣旺達視為“未來增長引擎”,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該業務占營收的比例分別為24.3%、22.6%、27.0%和24.8%,是欣旺達的第二大業務。不過,盈利能力孱弱是動力類電池業務的一大難題,2022年至2024年,該業務的主體公司欣旺達動力的凈虧損分別為10.94億元、15.61億元、18.73億元,呈逐年擴大趨勢。
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動力類電池業務毛利率分別為8.0%、9.2%、8.8%和12.9%,均低于整體毛利率水平,對欣旺達的整體利潤增長帶來了拖累風險。此外,動力類電池業務的平均售價也呈斷崖式下跌,由2022年的1.1元/Wh跌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0.6元/Wh,幾近腰斬,進一步擠壓了欣旺達的利潤空間。
相比之下,欣旺達的儲能系統業務是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儲能系統業務的銷量分別為4.0GWh、4.6GWh、9.6GWh和3.3GWh,呈現出增長態勢,業務毛利率分別為22.6%、19.0%、20.4%和25.5%,遠高于整體毛利率。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儲能系統業務收入占營收的比例分別為0.9%、2.3%、3.4%和2.9%,業務規模較小,難以改善欣旺達的盈利能力。
主營業務嚴重承壓,意味著欣旺達的港股上市之路或困難重重。
02.面臨諸多隱憂
在沖擊港股上市的進程中,欣旺達還面臨不少隱憂。
首先是客戶集中度較高,對大客戶存在一定的依賴性。招股書顯示,欣旺達的客戶主要包括消費電子企業、電動汽車制造商及儲能系統集成商。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前五大客戶貢獻收入分別為302.86億元、228.18億元、248.36億元和49.49億元,占營收的比例分別為58.1%、47.7%、44.3%和40.3%。同一時期,最大客戶貢獻收入分別為149.26億元、115.37億元、116.11億元和20.30億元,占營收的比例分別為28.6%、24.1%、20.7%和16.5%。
盡管欣旺達對于對于大客戶的依賴度有所下滑,但大客戶貢獻收入的占比依然居于高位,使得欣旺達的業績與大客戶的經營狀況緊密相連,一旦大客戶因市場萎縮、戰略調整、合作變動或經營問題而減少采購量時,欣旺達的業績也會隨之遭受巨大沖擊。將命運寄托于大客戶身上,無異于為業績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與此同時,客戶依賴度高還削弱了欣旺達的議價能力,大客戶可能會憑借強大的市場地位,要求欣旺達降低產品價格以緩解自身成本壓力,這無疑將直接壓縮欣旺達的利潤空間。
其次是產能利用率不足。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消費類電池的產能利用率整體顯現出下滑態勢,2025年第一季度其產能利用率僅為84.3%,遠遠不及2022年的水平。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動力類電池業務上,由2022年的83.5%下滑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53.6%。
?
圖源:欣旺達招股書
產能利用率不足,意味著產品銷售情況不理想,但根本原因在于產能規劃與市場需求錯配,或者產品競爭力不強以至于無法支撐產能消化等原因。產能利用率持續不足,或加劇產品成本壓力、消耗現金流,造成資源閑置與效率浪費。
最后是面臨著嚴峻的資金壓力。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欣旺達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07.52億元,貿易應收款及應收票據為147.26億元,流動負債中存在借款131.94億元,貿易應付款項及應付票據更是高達251.66億元。反映出欣旺達面臨資金短期流動性緊張、上下游議價能力弱、償債壓力巨大等核心挑戰,而這也是欣旺達不得不尋求新融資渠道的根本原因。
03.出海尋增量
欣旺達明確表示,此次港股IPO募資將用于“實現國際增長策略”、“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臺”以及“提升國際品牌形象及綜合競爭力”等,劍指全球化布局。
為了尋求新的增長空間,最近兩年欣旺達全球化布局的步伐明顯加快。2023年7月,欣旺達在匈牙利投資19.6億元,建設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工廠一期,主要從事鋰離子電池、動力電池系統制造及銷售等業務;2024年7月,欣旺達決定在越南投資不超過20億元建設消費類電芯生產基地,預計2026年開始試生產,2028年全面投產;2025年3月,欣旺達計劃在泰國投資超百億元的兩座電池電芯生產基地已獲得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批準,計劃年內正式投產。
然而,出海并非坦途,欣旺達不僅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艱難求生,還要在法律和地緣政治的夾縫中面臨重重挑戰。
供應鏈本地化運營是一大挑戰。建設海外工廠需要大量本地化人才,因而在技術工人培養、供應鏈本地化等方面,欣旺達需要投入更多資源和時間,而這將直接影響其運營成本與盈利能力。
同時,海外市場的競爭正日益激烈,欣旺達不僅要面對寧德時代、比亞迪等老競爭對手,還需應對LG新能源、三星SDI等日韓鋰電巨頭的擠壓。這些競爭對手早早便在海外市場完成了布局,建立起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品牌認可度也更高,導致欣旺達爭奪市場份額的難度較大。
還值得一提的是,地緣政治風險正成為欣旺達全球化布局的最大不確定因素。近年來,全球貿易環境日趨復雜,歐美國家對中國新能源產業鏈的警惕性提高,貿易壁壘不斷增加,特別是在歐洲市場,《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對碳足跡、原材料溯源、回收利用等方面的嚴格要求,將導致欣旺達進入歐洲市場的成本增加、難度加大。
盡管欣旺達的全球化布局提速明顯,但其在海外市場的表現似乎不盡如人意,比如欣旺達其他國家或地區收入由2020年的145.10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234.31億元,但收入占比卻連續四年下跌,由2020年的48.9%下降至2024年的41.8%,2025年第一季度又進一步下降至40.4%。反映出欣旺達在市場競爭、產能利用、客戶合作和本地化運營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
對于欣旺達而言,赴港上市或許能帶來緩解資金短缺、加速拓展海外市場等好處,但長期發展仍需回歸技術本質、創新投入及差異化競爭,否則難免會在激烈的角逐中逐漸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