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9月16日消息,據新浪科技《BUG》欄目報道,國內知名線上醫美平臺新氧在宣布入局線下輕醫美診所,并將“觸手”伸向產業鏈上游。由此引發眾多醫美機指責構新氧“背信棄義”“吃飯砸鍋”,其中不乏其廣告客戶。有醫美從業者公開指責新氧,“不懂商業規則,本來是裁判,結果裁判下場了,這在商業里是特別難看的吃相。”
有媒體曾披露,沖突最激烈的一次,是新氧青春診所在北京某商場的開業。這家門店的隔壁是中國一家大型民營醫美集團旗下的門店,也是新氧的大客戶之一,每年廣告投放金額是幾千萬元。這家民營醫美集團董事長要求,即將開業的新氧青春診所必須搬家,否則在新氧平臺幾千萬元的合作全部撤出。當新氧決定正常開業后,雙方也終止了所有合作。
據《BUG》欄目了解,在新氧著手進攻線下市場后,這種“反目成仇”的案例并不少見。當平臺方轉身成為直接的競爭對手,合作機構與平臺之間的信任基石出現了裂痕,甚至出現了“去新氧化”的征兆。
新氧前員工莉莉(化名)表示,“有醫美機構的儀器設備上,現在貼的全是美團的Logo和廣告,幾乎看不到新氧的(Logo)了。”而這些變化,正是從新氧自己下場做線下診所與平臺上的機構爭利之后開始的。
“這是一種‘吃飯砸鍋’的行為。”一位醫美行業從業者表示,“新氧自建醫美診所,實際上與平臺上的合作機構形成了直接競爭,勢必會分流一部分客戶,尤其對中小型及品牌力較弱的醫美機構,這種沖擊會更明顯,甚至可能危及其生存空間。”
對于“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質疑,新氧方面向《BUG》欄目承認,短期內此舉引發了一些合作機構的抵觸,曾有頭部機構因此退出新氧平臺。“但(公司)管理層認為,敢于自我革命是優點而非缺點,我們積極與機構溝通解釋,共同尋求長期合作共贏的模式。”
此外,新氧還回應稱,“自營連鎖和平臺服務實則錯位互補而非此消彼長,我們的自營業務局限于輕醫美常規項目,對于更高端或個性化需求,用戶仍可在新氧平臺上找到優質醫生和機構,兩個業務板塊各有側重,將共同滿足不同層次的醫美消費需求。”
被問及,這種情況下如何確保平臺對第三方機構的評價公正?新氧自營的青春診所業務是否會獲得更多流量傾斜?新氧方面表示,“新氧青春診所截至目前沒有入駐新氧App。”
新氧青春診所客服向《BUG》欄目進一步透露了新氧業務模式的分離策略——新氧主App仍保持平臺屬性,聚合第三方醫美機構信息,而自營的青春診所則通過獨立App和小程序進行運營。
《BUG》欄目實測發現,新氧App內的確沒有明顯的“青春診所”導流內容,甚至在搜索欄中查詢“新氧青春”,系統則會提示“暫無相關產品”。
然而,只要切換至“機構”入口,就能清晰地看到新氧青春診所的門店地址與聯系電話;此外,在“醫生”欄目下,亦可見新氧青春診所醫師的完整信息,包括擅長項目、專業背景及用戶評價等等。
這一結構設計似乎表明,新氧有意將自有診所業務與平臺第三方產品進行區分,避免在“產品”層級形成直接競爭印象,轉而通過機構和醫生入口為自營業務導流。此種策略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平臺的中立形象,但也沒有真正放棄為自營診所引薦用戶。
當被問及“新氧平臺的流量是否完全無法導流至青春診所”時,新氧青春診所客服回避了問題,只表示,“這個就不太清楚了,我們沒有上線(新氧)App,也沒有跟他們去爭那個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