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欧美日韩精品/狠狠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体验区/丰满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做爰A片免费看网站爱酱

單價低、司機逃離,小拉出行能成網約車的“拼多多”?

撰文 | 曹雙濤

編輯 | 楊博丞

題圖 | IC Photo

在某小拉出行司機群里,司機們紛紛聊起了接單的現狀,滿是無奈:

“在蘇州跑小拉出行,平臺每天差不多推送200單,且訂單多集中在工業園區附近。”

“在東莞開燃油車跑小拉,還不夠加油費用,果斷選擇放棄。”

“在山東跑小拉,從中午11點到晚上6點,平臺推送的還沒有10單,實在沒有跑的必要了。”

“在鄭州跑小拉出行,不僅訂單少且單價低,訂單更是難搶。超過40元的訂單,五六十個人同時搶都是常態化,供需失衡的問題十分突出。我周日全天就跑4單,訂單總流水僅有100多元。”

“在安徽跑小拉出行,一天純收入還沒有80元,這還不如送外賣賺錢呢。”

“在福建跑小拉,只能當作兼職賺杯奶茶錢,千萬別當全職干。”

01.

訂單量少且區域失衡,業務定位陷入尷尬

當前小拉出行同時融合網約車訂單與四輪小件訂單,但四輪小件作為典型的物流需求,深度依附于區域經濟活動,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呈現正相關,這也導致了小拉出行司機群中反饋的情況——訂單量少且區域分布不均。

《中國物流演進:發展特征及對經濟增長的催化作用研究》論文指出,2008年—2018年,東部地區物流發展水平長期領跑全國,中西部始終處于追趕狀態;同期,東部內部物流發展差異縮小(變異系數從0.495降至0.301),但整體水平仍持續上升,說明即便內部經濟差距縮小,經濟發展的“基本盤”仍支撐物流需求增長。中西部物流發展基本穩定,但始終低于東部,反映出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導致物流需求規模、增長動力的差異長期存在。

圖源:《中國物流演進:發展特征及對經濟增長的催化作用研究》

圖源:《中國物流演進:發展特征及對經濟增長的催化作用研究》

而這種區域物流需求的分化特征,讓宣稱“既能拉貨又能拉人”的小拉出行,在網約車、貨運、即時零售賽道均陷入定位尷尬的局面。若以網約車視角來看小拉出行,小拉出行的合規風險集中體現在“客貨混裝”與“證件缺失”的雙重困境中。

根據相關法規規定,“載貨汽車違規載客將面臨500-2000元罰款并記3分,載客汽車違規載貨則處100-200元罰款”。而平臺大量司機用私家車承接四輪小件訂單,既未取得《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運輸證》《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駕駛員證》雙證,又因私家車屬于載客汽車,承接貨運訂單本身就構成“違規載貨”,時刻面臨罰款、扣分風險。

更棘手的是“客貨混裝”的法律風險。小拉出行的四輪小件訂單雖明確禁止跟車,但實際操作中,若貨主要求跟車,司機若同意跟車,將同時違反“載客汽車違規載貨”和“違規載客”兩項規定。尤其在大數據聯網的背景下,保險系統與運管、交警系統實時聯動,監管部門通過“釣魚執法”核查時,一旦判定為“黑車”,罰款動輒數萬元。這讓司機對跟車訂單避之不及——“無論報酬多高,絕不接單”,成為不少司機的警示,進一步壓縮了小拉出行的運力空間。

圖源:貨拉拉小程序

平臺也因合規問題,頻繁遭遇各地監管處罰:2024年2月,小拉出行因未按照相關規定提供共享信息,被貴陽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實施“一案雙罰”,作出罰款人民幣11萬元的行政處罰。5月,貴陽小拉出行網約車企業未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當地監管部門發布公告,依法撤銷了小拉出行在貴陽市的經營許可。6月,小拉出行因無證車派單,一天內被日照市監管部門連發8道“處罰令”成為行業熱搜。

圖源:日照市嵐山區交通運輸局

隨著當前全國對網約車司機合規的監管升級,2025年,多地車輛合規率超80%,合規車輛的運營成本增加20%。這對于本就舉步維艱的小拉出行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此外,當前網約車行業已形成以滴滴為絕對龍頭的“一超多強”競爭格局。這樣的市場態勢,不僅深刻影響著司機群體的生存選擇,更對各大網約車平臺的盈利模式與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出嚴峻考驗。

例如,2024年曹操出行凈虧損達到12.46億元,經調整虧損(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為7.24億元。如祺出行當年凈虧損5.64億元,四年時間凈虧損累計25.69億元。此外,隨著各大網約車平臺紛紛推進Robotaxi商業化進程,這對研發能力薄弱的小拉出行而言,無疑是巨大考驗。

從貨運平臺視角來看,小拉出行雖對四輪小件貨物設限,但因低價策略導致規則執行松散,面臨訂單承接受限與司機流失的雙重風險。平臺明確對四輪小件貨物設下三重門檻:長、寬均不得超過1米,高不超0.5米,重量限制在100公斤內,且明令禁止運輸易燃易爆等違禁品。若貨物需占用后座或放倒座椅,貨主需額外加錢。

圖源:貨拉拉小程序

但來自河南省的小拉出行貨運司機曹陽(化名)稱,這種規則在低價策略下形同虛設——大量貨主以“薅羊毛”心態下單,接單前往往信誓旦旦“就幾件小件,很輕,不占空間”,等司機抵達現場,面對的卻是遠超限制的“暴擊”:

800斤的飼料、1500多斤的石材、450斤還要送上樓的瓷磚,或是二三十件西瓜、十幾箱幾升裝的礦泉水……更離譜的是,有貨主僅出價16元,就要求司機負責搬卸、配備小推車,甚至提供倉庫簽收回單,完全將司機當成“免費苦力”。

圖源:受訪者提供

這種貨主描述與實際訂單的巨大落差,給司機帶來多重風險與負擔:

一是超規運輸的直接風險,家用車本就不適合重載,超載貨物不僅會增加剎車距離變長、爆胎等駕駛風險,還會加速車輛折舊,隱性推高司機的維修成本。

二是貨損追責的經濟壓力。生鮮、瓷磚等易碎品在超載運輸中破碎風險陡增,而貨損往往由司機全額賠償;海鮮、榴蓮等帶特殊氣味的貨物,還會讓車輛留下異味,司機需自付清洗費用。

三是區域接單的心理陰影。農貿市場、海鮮水產批發市場、服裝批發市場等高頻出現超規訂單的區域,已被部分區域市場上的小拉出行司機列入“接單黑名單”,進一步縮小了平臺的有效運力覆蓋范圍。

平臺規則無法約束“薅羊毛”的貨主,司機接超規單怕被罰,拒單又沒生意,最終只能選擇離開——這正是小拉出行以貨運平臺身份運營時,因規則與實際脫節、低價與服務失衡而陷入的惡性循環。曹陽言語中透露出諸多無奈。

從即時零售平臺視角看小拉出行,雖有部分貨物(鮮花、蛋糕、文件等)和同城配送場景重合,但受限于運輸工具和服務模式,其訂單承接能力遠低于專業即時零售平臺。

一方面,貨物與服務的錯配。四輪小件不少貨物重量遠超普通外賣,但部分收貨人既要求司機上門服務,也要求包裝完好。“重貨+精細服務”的要求,與即時零售常見的“輕小件+快速交付”邏輯相悖,讓司機疲于應對。

另一方面,汽車運輸場景的限制。相較兩輪電動車,汽車運輸需同時考慮違章、通行限制等問題。新茶飲、生鮮門店多集中于鬧市區,這類區域往往停車難、通行限制多,司機取餐時既怕違章罰款,又可能因找不到停車位耽誤時效。

更嚴重的是,時效與成本的惡性循環。當下即時零售平臺都在比拼配送時效,小拉出行原本對配送時效沒嚴格要求,現在為搶訂單,開始硬卡配送時效。司機一旦超時,平臺直接扣5分行為分,行為分過低,直接影響后續接單。尤其是部分跨城訂單得走高速,貨主卻不在備注里說高速費誰出。司機想省成本走國道,結果容易超時,陷入“省高速費就超時、不超時就得掏高速費”的難解循環。

圖源:受訪者提供

02.

單價低、抽傭“殺熟”、對車輛要求嚴苛

“平臺總不能既想馬兒跑,又不讓馬兒吃草吧?小拉出行本就訂單少,網約車和四輪小件的低定價,更讓該問題雪上加霜,這正是當前大量司機放棄小拉的重要原因。”鄭州市小拉出行司機(化名)直言。

劉峰表示,盡管小拉單筆訂單價格會因貨物重量略有差異,但整體呈現“距離越長、單價越低”的特征。結合司機群反饋,3-5公里訂單單價為2-3元/公里,5-10公里降至1.5-2元/公里,10-20公里僅1.1-1.4元/公里,20-25公里約1元/公里,25公里以上更是低至0.9元/公里。

圖源:受訪者提供

訂單本身定價就偏低,若遇上特殊場景的訂單,司機更是“賠本賺吆喝”。例如,部分農貿市場停車費收取標準為:10分鐘8元。但很多貨主不僅讓司機自掏這筆錢,裝貨還得耗上一二十分鐘。很有可能出現停車費遠超訂單收入,司機賠錢跑訂單的情況。

更關鍵的是,雖然低抽傭曾是小拉吸引大量司機入駐的重要原因,但平臺抽傭存在明顯的“大數據殺熟”現象。例如,新人首月開通會員后抽傭僅1%,但后續會逐步上漲——從1%升至4%~8%,再到10%、16%;甚至有司機跑滿20多天后,抽傭比例直接從1%躍升至10%。而若司機長時間未出車,抽傭比例才會從16%回落至8%,規則設計頗具誘導性。

以80公里的跨城訂單為例,平臺顯示價格72.6元,扣除6%抽傭后,司機實際到手僅68.25元。若遇上大城市早高峰擁堵,全程可能耗時3小時,時薪僅20多元。更棘手的是,小拉出行的順風單競爭激烈,常出現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爭搶同一訂單的情況。而從目的地返程時,若接不到回程單,空駛成本還得司機自行承擔。

對于網約車行業而言,核心是追求單位時間效益最大化。司機端收入偏低,在影響司機端決策的同時,給小拉出行運營也帶來諸多考驗。

來自合肥市的小拉出行司機劉洋(化名)表示,一是小拉出行對司機駕駛車輛要求較高。燃油車和混動車型除非是將油耗控制到0.5元/公里以內,否則就是在做“慈善”。

例如,對于油耗10升/百公里以上的燃油車,單日流水能跑到156元。但扣除120元的加油費用和平臺抽傭,單日凈到手利潤僅有30元。扣除每日生活成本后,收入甚至不如居家休息。此外,隨著不少地區充電樁費用價格上漲,使用純電車型跑小拉出行性價比也偏低。例如,當前上海小拉出行的平均單價約在1.2元/公里,但部分上海商場里部分時段的充電樁收費甚至超過2.5元/度。

這種對司機車輛的限制,導致不少司機因跑單利潤低選擇退出,或因更換純電車型或油耗偏低車型帶來的成本退出,或對平臺不滿情緒增加,小拉出行的司機端整體穩定性偏低。選擇全職的小拉出行司機越來越少,不少司機都將其當成副業。

二是小拉出行“距離越長、單價越低”的特征,疊加大量司機將其當成副業,很容易出現“短途瘋搶、長途遇冷”的失衡狀態。這種失衡不僅讓用戶的長途訂單難以得到滿足,影響平臺的服務覆蓋能力;也會讓司機群體陷入惡性競爭,最終導致整個平臺的訂單分配效率低下,進一步加劇司機與平臺、用戶與平臺之間的矛盾。

三是服務品質的拉胯。對標諸多行業來看,只要當收入穩定且可觀時,才更有動力用心服務;若一旦收入沒了保障,服務質量難免會打折扣。真實的四輪小件運輸場景本身就存在復雜性,更讓這一問題雪上加霜。

貴陽市交通委員會發布的《2025年1月網約車市場運行監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小拉出行因88.7%的差評率被點名。盡管它并非當地網約車訂單量最大的平臺,卻是被投訴最多的——每10條投訴中,有8條以上都指向小拉出行。

03.

“三低”模式,難以打破行業不可能三角

司機流失,大數據殺熟,服務質量欠佳的背后,本質上是走三低(低抽傭、低單價、低補貼)模式的小拉出行,不僅難以打破網約車行業的不可能三角,更讓司機端、平臺端、用戶端三方利益沖突持續加深。

從司機側來看,核心訴求是高收入、接單多、自由度高平臺抽傭比例、訂單的每單價格、平臺給予的獎勵與補貼、實際接單數量雖是影響司機收入的關鍵變量,但天然與用戶、平臺訴求沖突:若提高每單價格,會讓價格敏感型用戶流失;若想降低抽傭比例,又會壓縮平臺利潤,削弱平臺優化服務的能力。反之,抽傭過高或補貼太少,司機接單積極性暴跌,流失風險直線上升。

從用戶側來看,核心訴求是低價格、等待時間短、服務良好。出行的每單價格、等待司機接單及服務的時間、司機實際服務質量,成為滿足用戶核心訴求的關鍵變量。但自古至今,“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低價壓縮平臺利潤以及司機收入,司機收入難以得到保障,接單少、積極性低,服務敷衍,最終用戶等待時間變長、體驗變差,這又繼續影響平臺訂單量。

從平臺側來看,核心訴求是實現利潤提升,擴大市場份額,維持司機與用戶間的供需平衡。抽傭比例直接關系平臺盈利、價格策略平衡用戶支付與司機收入、補貼投入影響司機和用戶的參與度。例如,補貼多的階段,短期內能吸引司機和用戶,但長期高補貼會增加平臺成本。補貼少則難以維持供需平衡,司機或用戶因缺少激勵,參與平臺業務的意愿降低,破壞供需關系。

小拉出行的“三低”模式,讓三方博弈持續加劇:司機每單收入低,只能靠“高頻接單”維持生計,但區域訂單失衡、整體單量少,司機收入無法保障。用戶看似占了“低價”便宜,換來的是司機敷衍服務、車況差,體驗一落千丈。平臺利潤被擠壓,只能靠抽傭“殺熟”續命,結果司機跑單積極性暴跌、運力密度持續下滑、用戶持續流失,陷入“司機少→用戶少→司機更少”的惡性循環。

這種矛盾的持續發酵,還催生出一系列灰色產業,讓平臺的運營環境雪上加霜。來自湖北的小拉出行司機劉明(化名)透露,一方面,不少直播間打著“解決方案”的旗號,聲稱能搞定小拉出行的一車多開、駕齡不夠、車型不符、無證運營等問題,可這些手段本身就游走在違規邊緣,隱藏諸多不確定的風險。

另一方面,電商平臺上還有不少所謂的“小拉出行接單神器”在售賣,宣傳能幫司機多接單、接優質單。但現實是,部分區域市場的訂單本就寥寥無幾,這些“神器”即便真有作用,也難以改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

面對“模式缺陷→供需矛盾激化→灰產滋生”的惡性循環,小拉出行如何破局,實現司機、用戶與平臺的三方共贏?

單價低、司機逃離,小拉出行能成網約車的“拼多多”?
掃描二維碼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