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9月21日消息,“我們知道黎明已至。”2025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張嘉漪在頒獎典禮上說。她回憶起自己13年前回國,在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建立自己的實驗室,嘗試把光電材料制成納米線人工光感受器,來替代失明者凋亡的光感受器。最令她動容的記憶是,為四位全盲患者植入人工光感受器后,患者能循著地面光帶獨立行走。
她的研究,給萬千因視網膜疾病而失明的人帶來了重見光明的希望。在領獎臺上,張嘉漪說,“讓患者重見光影只是序章。如何將光電信號精準嵌入視覺神經網絡?AI又該如何賦能圖像解析?這些未解之謎,正是我們攀登的下一座高峰。”
9月20日,第七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深圳舉行,50位獲獎科學家如明星一般走過紅毯,走上領獎臺,與家人一起享受聚光燈下的榮耀,也帶來了自己探索人類“大問題”的科學夢想。
今年獲獎人的研究涵蓋人工視網膜光感修復、非阿貝爾任意子的產生和操控、光電賦能人工酶、火星巖石漆中尋找生命標識、植物生長素的分秒級調控、神經性耳聾藥物研發、可信視覺計算、載人密閉空間二氧化碳轉化應用、星球移動探測機器人、海底隧道縫養災變防控等一系列前沿突破,聚焦原始創新,呼應國家重大需求,深入科學技術 “無人區”。
這項由騰訊出資、新基石科學基金會運營、科學家主導人才遴選的公益獎項,由楊振寧、饒毅、施一公等十幾位知名科學家與騰訊公司創始人馬化騰共同發起,是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項目之一。 每位獲獎人將連續5年獲得總計300萬元獎金。不止于此,科學探索獎持續運營,目標是支持中國頂尖的青年科學家,在他們最具爆發力的年紀,去挑戰,去探索,攀登科學的珠穆朗瑪峰。
“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更需要原創性、顛覆性的科技成果,我們必需建成世界科技強國。這為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特別是在座的各位,賦予了沉甸甸的歷史責任,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頒獎典禮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致辭說,“‘科學探索獎’正是為你們注入了一份‘自由探索’的底氣。希望你們珍惜這份支持,用好這份資源,心無旁騖地追求那些最本質、最純粹的科學問題。”
鼓勵“想前人不敢想,為前人不敢為”
原創研究是科技發展的源頭活水。挑戰前沿領域、激發原始創新的生態,需要“厚植基礎”。如果說,獲獎閃耀的科學家們是海平面上露出的冰山,海面下是需要長期主義投入去建設的基礎。
“鼓勵原創” 是新基石科學基金會資助的定位,鼓勵原創貫穿在“科學探索獎”每一輪評審中。2025年,“科學探索獎”從同行評審、復審再到終審,評審專家們都更注重對未來研究工作原創性的考察。“你為什么能做出前人做不出的工作?”“你有什么獨創性的方法?”“你的創新點在哪里?”在終審現場,這些是答辯人最常接受的“靈魂拷問”。
一些“從0到1”瞄準未知,拓寬認知邊界。今年的 50位獲獎科學家,各有精彩,例如,上海交通大學的獲獎人毛亞飛在頒獎典禮現場分享了他的科學夢想:想揭示“人類為什么是這個樣子”,因而決心研究“人類基因組里最難懂、最磨人、但是卻最迷人的那部分密碼”。他也的確在世界上率先破解了那最難懂的20%“復雜區域”。
作為全世界最先發現“分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人之一,上海交通大學的獲獎人李聽昕和他的團隊像“量子世界的偵探”,觀察二維材料中的奇妙粒子行為。獲獎后,他想進一步探索未被前人看到的“電子舞蹈”,“有一種可能,就是在分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框架中,電子可以出現一些新的舞步,如果這個被看到了,就可以說,我們發現了‘新物理’。”
也有一些“從0到1”為未來提供著更直接的答案。福建農林大學的獲獎人徐通達突破性地發現了植物生長素在細胞外的“對講機系統” 。“證明它花了我們十年。”他獲獎后說。大的突破,往往來自于耐得住寂寞,來自對大問題的大熱愛。研究植物生長,本質是探索生命如何與環境對話、從無到有的創造邏輯。”而這樣的原創研究,為解決農業領域的重大問題(如糧食安全、抗逆育種等)提供新思路和突破口。
浙江大學的獲獎人周青,則以自己的科研探索連接了實驗室和病房,實實在在地把科研用在了治病救人上。獲獎的消息傳來的時候,她正在和一位醫生通電話討論患者的病情。她在自身炎癥性疾病的發病機制和精準治療方向的多年探索,來自樸素的愿望:通過基礎科研和臨床的緊密合作,開發新技術與新藥物,讓精準醫療在罕見病領域真正做到 “一個都不能少”。她已經發現了8種此前未被認知的單基因自身炎癥性疾病,讓多名患者得以及時治療。“每當看到患者因為我們的研究而康復,是我最幸福的時刻。”周青說。
七年來,科學探索獎已資助347位科學家。在獲獎當年及以后,獲獎人中有11人研究成果入選年度“中國十大科學進展”,在全球頂尖科學刊物《細胞》、《自然》、《科學》上共發表論文超40篇,他們已成為中國科技創新最前線的“主力軍”。
更深、更廣,更多維
今年的頒獎典禮也創了三個歷史新高,歷屆以來最多的年輕科學家、女性科學家,更多的地區和機構擁有了自己的獲獎人。
首先,今年設置的“新星名額”,在滿足寧缺毋濫的評審原則下,在10個資助領域各提供1個“新星名額”。這一設置吸引了更多年輕人申報,今年申報獎項的年輕科學家有261位、占比21%,幾乎是去年的2倍。在 50位獲獎人中,有13位是年輕科學家,其中有6位是“90后”。在信息電子領域,6位獲獎人中有3位是年輕科學家。
李聽昕就回憶說,2024年有專家希望為他提名,他卻謙遜地拒絕了,“以前獲得探索獎的都是我的前輩,我去申請太早了點。2025年,獎項設置了新星名額,給35歲以下的青年科學家更多機會,我剛好35歲,機會難得,在學校和學院的支持和鼓勵下,我決定試試。這是一個大獎,對我們未來的信心和探索的勇氣,都有非常正面的支持。”
其次,“科學探索獎”尊重女性科研人員的現實情況,重視她們的成長發展。去年獎項放寬了女性科學家的年齡申報門檻(男性45歲及以下,女性48歲及以下),今年在“新星名額”方面,也做了類似處理(男性35周歲及以下,女性38周歲及以下)。與此同時,還著力在評審各階段提升了女性評委的比例。今年女性獲獎人數創歷史新高,共9位,占比 18%,呈現出可喜的態勢。
“(今年的情況)給有志于從事科研工作的年輕女性一個很大的激勵:她可以,我也行,這條路前人走過了,沒那么難。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委員顏寧說。
此外,繼獎項從9個領域擴展到10個領域后,今年獲獎人覆蓋的地區、機構都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5個城市的33家機構(去年13個城市、28家機構)。這也是全國范圍內基礎科研布局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創新格局不斷優化的寫照。
社會資金“長期主義”支持基礎科研的“方法論”
騰訊通過它出資100億元成立的新基石科學基金會,始終以一種忠誠的態度執行著“科學探索獎”發起之初與科學界的約定,弦歌不輟。七年來,科學探索獎的專業性和權威性,不斷得到科學界教育界的廣泛認可。獎項的初心是幫助優秀青年科學家減少現實生活的壓力,“輕裝上陣”,心無旁騖;而現在,它已越來越多地成為了一種精神上的激勵:為一份份奔赴人類未達之境的科學夢想,提供了更多信心和底氣。
本屆最年輕的獲獎人、清華大學的吳嘉敏說,“我覺得一旦拿到這個獎,就不再需要去申請其他獎項了,因為探索獎本身就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肯定,它的評委非常跨學科、很專業,都是頂級科學家,經過多輪嚴格評選,歷屆獲獎人也都是做出過杰出研究的學者。這讓科研人員能夠沉下心來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在徐通達看來,“這個獎對我們青年科學家來說太神圣了,評委專業、公平,只認科學本身。它更像一種精神認可,甚至超越了300萬獎金的意義。”激勵科學家敢于探索無人區的,是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所獲得的尊重、認同和共鳴。他們因為一個獎項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共同體,互相激發,推動著科學繼續向前。
比如,一位冷門研究方向的科學家說,獲獎后,更多人關注了他的研究方向,開始進入這個領域。又比如,一位做“生物探針”的科學家請一位從事深海機器人研究的科學家幫忙在深海尋找紅色熒光蛋白,共同獲得這個獎項讓他們的跨界合作成為可能。
“科學探索獎”提供了一種社會資金“長期主義”支持基礎科研的“方法論”。 “設立科學探索獎、出資新基石科學基金會,這些都是我們對科學事業的長期承諾,這份堅持,無關商業。”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奚丹在致辭中表示,“科學家們常說:‘科研是一場孤獨的長跑。’但我們相信,當越來越多的力量匯聚成光,這條路上便不再孤單。”
“傳播知識就是播種幸福”
今年頒獎典禮上另一道獨特的風景,來自一場“科學傳播實驗”——由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和騰訊新聞聯合主辦、科普中國擔任戰略合作伙伴的“企鵝科普視頻大賽”:48 位科學家出題,邀創作者贏百萬獎金。48位新基石科學家,59個議題,300位創作者報名。經過90天的創作,49支由創作者和科學家共創的科普視頻誕生了——在頒獎典禮現場,大賽最佳作品揭曉。
“在太空,如何滅火?”“衰老也有源頭?劇本居然是我媽寫的!”“如何碰觸宇宙誕生的第一秒?”“案件名稱:星系之死”……這是另一種互相激發的跨界合作,科學家主導“大問題”、創作者主導好內容。除了親自下場出題,科學家們也開放出寶貴的實驗室資源,最新的研究裝備、最有趣的實驗方法、乃至實驗室中的激烈爭論與觀點碰撞,與創作者們一起努力,給視頻創作加 buff。
獲得常規創作方向最佳作品的皮卡悠團隊,為了呈現“科學探索獎”獲獎人陳焱的航天“黑科技”,親手折出了衛星同款太陽能板。
AIGC方向的最佳創作者柯家浚的科普議題來自獲獎科學家繆峰,“未來超級芯片,如何取法20瓦功率的人腦”,他完成了一支全片畫面由AIGC創作的視頻,從一位高中物理老師轉型為物理科普博主,延續著他對物理學的熱愛。
“現在大家越來越認識到科普的重要性,要使我們國家的科學技術取得更大更快的發展,科學文化是基礎,科學傳播必須跟上”在當天的大賽終審環節,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肯定道,“這次活動開了個好頭,你們有強大的傳播能力,未來還要做得更好。”
頒獎典禮上,大賽發起人之一、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負責人陳菊紅代表這場“科學傳播實驗”向科學家和創作者們致意,“感謝所有的創作者,感謝你們以才華和熱情,讓科研展示了溫度和故事;也特別感謝所有科學家,你們的開放和專業,使得這樣一個碰撞,變得有無限的想象力。愿我們繼續以科技之力,呈現科學之美,讓每一個創新可以被看見,讓善意生長出更大的可能。
作為今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的延伸,“企鵝科普視頻大賽”的嘉獎,是新基石科學基金會為科學探索孕育更廣泛的社會理解、認同和共鳴的新嘗試。讓科學探索的最前沿,成為普通人能看懂、能感受科學之美的好內容。如諾貝爾所說,“傳播知識就是播種幸福”。這不僅是對過去成就的慶祝,也是對未來可能性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