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曹雙濤
編輯 | 楊博丞
題圖 | IC Photo
2025年以來,從小區電梯到商場大屏,從電影院到機場高鐵站,泰蘭尼斯“穩穩鞋”的廣告幾乎無處不在。“穩穩每一步,高光每一步”。這句不斷循環的slogan,讓許多寶媽忍不住感嘆:“簡直刻進腦子里,閉著眼睛都能復現出來。”
看得多了,聽得多了,說不焦慮都是假的。來自河南鄭州的寶媽胡麗(化名)坦言:“總會忍不住多想:如果我不給孩子買,是不是就顯得“跟不上”?會不會被幼兒園老師和其他家長看不起呢?別的孩子都“穩穩每一步”了,我的孩子會不會就在某個看不見的起跑線上“落后”了?”
圖源:受訪者提供
比廣告更讓家長焦慮的是被譽為“童鞋界愛馬仕”的泰蘭尼斯,其定價遠高于市場主流童鞋價格。泰蘭尼斯天貓旗艦店中,“穩穩鞋”售價普遍在500-1500元之間。作為對比,基諾浦、江博士、卡特兔等品牌的主流學步鞋多集中在150-300元。即便是NIKE和FILA,其熱銷童鞋也大多位于300-500元區間。
圖源:淘寶
盡管價格高昂,泰蘭尼斯仍在瘋狂“收割”中國家長。泰蘭尼斯創始人丁飛稱,“2023年前,泰蘭尼斯每年增幅在50%到70%之間,其中在線下零售受沖擊的2019年到2022年,能達到100%的翻倍增長。當前(截至2025年9月),品牌營收規模約達36億元,目前線下渠道貢獻六成收入,但線上增速迅猛,預計2026年線上線下占比接近1:1。”
一、“焦慮營銷”如何支撐高端化?
泰蘭尼斯定價遠超行業水平卻逆勢增長,核心在于其精準錨定中國家庭“精細化育兒”焦慮,打出的“組合拳”:
- 緊扣中國家庭“向下消費”核心,深度挖掘“精細化養娃”時代家長的集體焦慮:例如,采納分眾傳媒創始人江南春建議,將“穩穩鞋”更名“穩步鞋”,擊中家長“盼孩子走路穩”的核心訴求。
- 堅持“線上線下同價”策略,穩固品牌高端價格體系與調性。
- 以洗腦廣告語搭配密集廣告投放,快速建立大眾品牌認知,同時制造消費從眾壓力;尤其在校園場景中,依托“童伴認同”的天然社交屬性與用戶自發的“口碑推薦”,進一步帶動復購率與轉介紹率提升,形成營銷閉環。
- 構建以“產品+生命周期”為核心的復購模式,布局0-16歲全品類兒童鞋產品——從孩子的第一雙學步鞋建立連接,將品牌與用戶的綁定周期延長至十幾年,持續挖掘長期用戶價值。
盡管兒童鞋市場存在強烈的消費焦慮和高端化訴求,但多年來包括Nike、Adidas、New Balance、ASICS等國際巨頭,圍繞兒童鞋品類,很少有走“高端科技”路線,普遍采取“控制成本、注重外觀與舒適性、提供適度功能,不過度追求極致性能”的策略。
圖源:基于公開信息整理 DoNews制圖
這背后正是兒童鞋市場存在一個根本性矛盾:品牌方竭力通過“堆料”來打造高端產品,實現品牌溢價。但兒童足部發育的客觀規律,卻要求減少干預、避免束縛。這兩種邏輯在本質上無法相容,也成為泰蘭尼斯沖擊高端的重要阻力。
例如,搭載碳板的高端跑鞋價格普遍在200-300美元(約合人民幣1600-2000元),顯著高于100美元以內的大眾跑鞋。其溢價核心在于碳板本身的功能性:這種嵌入中底的剛性推進結構,能夠實現高效的“儲能—回彈—推進”循環,提升步頻與跑步經濟性,成為專業競速型產品的標志性配置。
圖源:基于公開信息整理 DoNews制圖
但這類設計也改變了自然跑動姿態:其會推動腳掌前蹬、限制跖趾關節彎曲,從而將更大負荷轉移至小腿三頭肌與跟腱。基于此,碳板跑鞋通常被定義為競技場景下的“比賽武器”,而非適用于日常訓練或大眾健身的選擇。
而這類為成人競技設計的結構,若直接應用于兒童鞋,風險會被放大:兒童的軟骨未骨化、韌帶松、本體感覺系統未成熟,本就需要更多來自足底小肌群的主動控制。
而碳板的剛性會直接剝奪足底肌肉的工作機會,長期穿可能導致足弓發育滯后,且高反彈也會讓孩子的小腿、膝關節、髖關節承受成人化的沖擊負荷,風險極高。基于此,不少網友對將碳板應用于兒童跑鞋明確提出了質疑。
圖源:抖音
圖源:抖音
面對外界對兒童鞋中使用碳板的質疑,泰蘭尼斯創始人丁飛曾回應稱,品牌采用“半掌碳板”設計,旨在保護足弓,并打破“碳板有害”的誤區。他強調,“碳板本身只是一種材料,運用得當完全可以成為有效的防護工具。”
半碳板雖一定程度改善了足部活動限制,但碳板的剛性會減少鞋底形變,降低與地面的咬合度,同時縮小接地面積,且支撐碳板的鞋底材質偏硬,進一步削弱抓地力。
圖源:基于公開信息整理 DoNews制圖
這些缺陷導致防滑性能大幅下降,這正是小紅書和泰蘭尼斯抖音官方旗艦店的評論區,許多家長頻頻抱怨孩子穿著時“容易摔倒”“防滑表現不佳”的關鍵原因。這些實際體驗與品牌宣傳的“穩健”形象之間,形成了鮮明對比。
圖源:飛瓜數據
圖源:小紅書
除“防滑問題”外,當前消費者對泰蘭尼斯產品品質的評價褒貶不一。例如,部分消費者稱其鞋子做工質量差、不好清洗、卡腳等。2023年及2025年1月,泰蘭尼斯皮鞋和洞洞鞋,均在抽檢中被判定為不合格產品。
圖源:飛瓜數據
兩次抽檢不合格,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對其“高端定位與品質不匹配”的質疑。一方面,低價產品往往享有較高的容錯度,而高端用戶對品質與承諾的兌現更為敏感。泰蘭尼斯通過密集廣告不斷強化“穩”的認知,其溢價的核心支撐也來自于家長對“安全”與“防滑”的核心訴求。
一旦產品在實際使用中頻繁出現滑倒風險,則極易動搖消費者信任,引發對產品實際性能是否匹配宣傳、高溢價是否合理的質疑。畢竟MIKI HOUSE兒童鞋的價格雖比主流大眾品牌高3倍-5倍,但其更多是靠安全、工藝、舒適性驅動購買,而非品牌地位炫耀屬性,屬于“功能性高端”,而非“符號性高端”。
另一方面,當代年輕家長高度依賴社交口碑做出消費決策。小紅書、抖音等平臺成為用戶體驗反饋的集中地,任何關于“易摔跤”“不防滑”的負面評價都會迅速傳播并放大。這種集中曝光的負評,不僅直接影響潛在客戶的購買意愿,更持續侵蝕品牌精心構建的高端形象,對其長期定位的塑造帶來直接沖擊。
二、產品銷量和品牌聲量斷層化
產品端的爭議,不僅影響了品牌聲譽,更使其在市場上面臨著消費人群錯位的核心挑戰。來自湖北某地某家鞋服門店的老板趙田(化名)坦言:“我賣了三四十年的鞋子,兒童鞋是最難賣的品類,沒有之一。”
在他看來,難賣的關鍵,在于家長對兒童鞋的消費決策高度務實,“性價比”是核心標尺,而非盲目追逐高端。兒童腳部發育速度快,一雙鞋往往穿三五個月就不合腳,花七八百元購買,在多數家庭看來并不劃算。
趙田的親身經歷頗具代表性:“我兒子原本想給雙胞胎孫子買泰蘭尼斯的高端鞋,一雙近1500元,但我覺得實在不實用。小孩子一年需要換8雙鞋,兩個孩子光買鞋一年就要花兩三萬。何況現在他和兒媳單位一直在裁員降薪,日常開銷有時還得靠我們老兩口補貼,哪有閑錢這么花?堂哥家年收入達到幾百萬,并不介意給自家孫子購買高端鞋,但他們更相信孫子的健康成長來自優良的生活、充足營養和科學運動,而不是依賴某雙鞋。”
家長對兒童鞋的關注焦點,始終落在“實在”的細節上:鞋底是否軟硬適中、鞋頭是否留足空間、鞋身是否輕便跟腳。這些基礎需求,遠比“碳板”“超臨界發泡”等營銷詞匯更有說服力。
即便孩子學步時摔倒,家長也多視為成長常態,除非明確是鞋子問題(如鞋底過厚導致遲鈍、鞋頭過窄影響平衡),否則不會將原因歸咎于“缺乏高科技”。
正如趙田所言:“賣好兒童鞋,關鍵不是講多少黑科技,而是讓家長覺得值——孩子穿得舒服、安全,價格對得起穿的那幾個月。”為應對兒童鞋更換頻率高的問題,趙田曾嘗試“舊鞋回收”以增強顧客黏性、提升復購,但效果不佳。
背后是家長特殊的消費心理:有的寶媽將童鞋視作孩子成長的紀念,更愿留存收藏;有的寶媽受網絡平臺上一些“大師”言論影響,認為鞋子與“運氣”“運勢”相關。既不愿讓孩子穿別人的鞋,也不愿把自己孩子的鞋流轉出去,以免影響孩子“運勢”。
這種心理進一步固化了“高頻換鞋、低價買單”的消費邏輯:兒童腳發育快→尺碼頻繁增長→鞋子使用周期短→單雙鞋價值有限→家長不愿為高價買單→市場價格天花板受限,同時二手流轉因心理顧慮難以實現→“保值/循環”邏輯斷裂→高頻換鞋成為剛需→家長優先選擇“買得起、買得多”的大眾化產品。
這一消費邏輯也得到了數據印證。《2025年5月童鞋品牌銷售分析》報告顯示,國內兒童鞋市場“親民化”趨勢顯著:均價100-200元區間的品牌銷售增長明顯,300元以上區間品牌占有率則呈下滑態勢。
圖源:《2025年5月童鞋品牌銷售分析》
但泰蘭尼斯仍執著于高端路線,甚至試圖向海外復制這一模式。丁飛表示;“自己親自調查美國市場,發現當地缺200-300㎡全品類童鞋旗艦店,泰蘭尼斯產品與設計都具備稀缺性;美國市場一旦認可了產品,不管漲價多少都買,再加東南亞、中東、俄羅斯土豪去美國旅游,愛買差異化產品。價格還是國內兩倍,含稅88美金/雙,銷量也有保障。”
但現實是,美國家長同樣以性價比為核心消費邏輯。Run Repeat數據顯示,美國兒童鞋售價多集中在20-80美元(約合145-580元人民幣)。即使Nike和ASICS等國際品牌在亞馬遜平臺上,推出的兒童鞋也多在24-54美元之間,并未走高端路線。泰蘭尼斯既缺乏耐克、阿迪達斯在美國市場的品牌號召力,產品定價又若偏離市場預期,無疑會大大增加其在美國市場,實現銷量突破的難度。
圖源:Run Repeat
圖源:亞馬遜
圖源:亞馬遜
品牌定位與市場需求的錯位,最終體現在泰蘭尼斯“高端聲量、中低端銷量”的嚴重斷層上。例如,近一年(2024年9月14日至2025年9月13日),泰蘭尼斯抖音官方旗艦店的銷量高度依賴于學步鞋(67.19%)、涼鞋(14.3%)和板鞋(9.7%)三大品類,它們共同貢獻了超九成的銷售額。而這三款最暢銷的產品,其客單價均位于200-300元的平價區間。
圖源:飛瓜數據
圖源:飛瓜數據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高端產品的滯銷:售價近1500元的高端穩跑鞋,2025年6月18日至9月13日上架近3個月,銷售額僅5萬-7.5萬元;同價位的兒童雪地靴,2024年11月19日至2025年9月13日上架近10個月,銷售額也僅25萬-50萬元。
圖源:飛瓜數據
也就是說,泰蘭尼斯真正的銷量支柱并非其主推的高端產品,而是價格相對親民的基礎款。這種情況并非個例,在泰蘭尼斯京東旗艦店,1400多元的高端兒童跑鞋僅有“100+”銷量,品類動銷欠佳;泰蘭尼斯天貓旗艦店中,多款同價位高端兒童跑鞋的已售銷量均未突破500+,進一步印證了高端路線與市場需求的脫節。
圖源:京東、淘寶
三、泰蘭尼斯如何繼續“沖高”?
兒童鞋市場“性價比優先”的消費心智,已形成全球范圍內的行業共性:不僅專注童鞋的品牌難有成功上市案例。即便耐克等專業運動服飾頭部企業,也僅將兒童品類歸為產品組合的一部分,未視其為核心增長驅動力或利潤來源。
這與成人運動鞋市場形成本質反差:成人腳碼穩定、換鞋頻率低,消費者愿為品牌形象、專業性能等附加價值買單,為品牌溢價提供了空間。也正因如此,Nike、Adidas等品牌能依托穩定復購群體與持續研發,構建“品牌力強化→產品溢價提升→利潤空間擴大→反哺研發與營銷→品牌力進一步增強”的正向飛輪,最終形成“品牌溢價優先→頭部品牌虹吸效應加劇→市場集中度不斷提升”的成熟格局。
圖源:Run Repeat
但泰蘭尼斯試圖將這一模式復制到兒童鞋市場,從根源上面臨三重不可回避的挑戰:
一是性價比主導,缺乏高端化生存的土壤。家長更關注兒童鞋的綜合性價比,導致品牌忠誠度和更換成本低,讓兒童鞋市場被大量中小品牌瓜分,形成“性價比優先→品牌力弱→市場高度分散”的格局。
飛瓜數據顯示,抖音電商兒童鞋中,CR5僅有5.6%,泰蘭尼斯的市場份額更是不足0.1%。《2025年5月童鞋品牌銷售分析》報告指出,兒童鞋CR10僅有44.77%,較去年同期下降3.69個百分點,環比4月下降3.73個百分點。
圖源:飛瓜數據
圖源:《2025年5月童鞋品牌銷售分析》
而市場分散直接制約高端化:低集中度意味著玩家眾多、消費者選擇多,競爭激烈下溢價被稀釋,無法支撐高端化;反之,高集中度市場中,消費者選擇少、品牌議價力強,頭部方能持續提價、鞏固高端定位。
更關鍵的是,分散市場的消費者教育成本極高。例如,國內生鮮行業為典型的分散競爭格局,百果園因“教育消費者接受高價水果”陷入輿論爭議。兒童鞋市場更是如此:高價需要“耐久、長期使用”支撐,但兒童鞋偏偏是短期、高更換頻率品類,家長天然對高價缺乏認同。且兒童鞋客單價低、利潤薄,品牌根本無力承擔長期營銷、研發投入以完成消費者教育。
二是高供應鏈成本制約高端化。丁飛表示,0-16歲需覆蓋26個尺碼、年均1500+SKU,生產依賴手工、自動化程度低,且一套模具成本達一兩萬(一個尺碼需一套)。泰蘭尼斯為打造高端產品(如穩跑鞋),還額外投入千萬級費用,聯合美國設計公司、報廢數千套模具,進一步推高研發與生產成本。
但高昂成本需要可觀銷量與溢價分攤,市場真實情況卻與之相悖:泰蘭尼斯的核心銷量仍集中在200-300元中低價位段,1500元左右的高端產品銷量平平,低銷量難以分攤千萬級研發成本及模具成本。市場格局分散化,讓泰蘭尼斯需投入更多營銷費用教育消費者接受高端定價。高端產品線的高成本和低銷量的惡性循環,泰蘭尼斯又要如何打破,進而實現規模效應呢?
三是消費基礎萎縮,高端化需求存疑。趙田表示,“你說泰蘭尼斯非要往高端走,我們也能理解。童鞋換得勤、家長又比價,品牌和代理商確實都賺得辛苦。但你定個一千、兩千,就算利潤翻兩倍,聽起來是暴利,但問題是,你得先把產品賣出去啊!”
“國內人口出生率持續下滑,中間那批舍得花錢的家長也在萎縮。這么貴的鞋,到底有多少人愿意一直掏錢買?你說你品牌好、科技好,但最終掏錢的那個人認不認,心里掂量的是這鞋能穿幾個月?值不值得花錢購買?泰蘭尼斯高端這條路,難不在定價,難在到底有多少人愿意長期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