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雁? 秋
編輯 | 李信馬
題圖 | 科學探索獎現場
除了搞科研,科學家的日常都喜歡做什么?在一場青年科學家與媒體人的對話中,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90后”科學家毛亞飛給出了他的答案:
“平時我喜歡看B站,看騰訊視頻(笑),也喜歡找美食,作為貴州人,我知道上海很多好吃的貴州菜。如果到一個地方出差,有機會的話喜歡去當地市場逛一逛。”這一番樸實又充滿生活氣息的分享,讓在場的人看到了科研工作者私下平凡、真實的另一面。
包括毛亞飛在內,今年有50位青年科學家獲得了第七屆“科學探索獎”,這也意味著他們都將連續5年獲得總計300萬元的獎金。
“科學探索獎”是騰訊出資的新基石科學基金會運營、科學家主導人才遴選的公益獎項,由楊振寧、饒毅、施一公等十幾位知名科學家與騰訊公司創始人馬化騰共同發起,是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項目之一。七年來,“科學探索獎”已資助347位科學家,他們已成為中國科技創新最前線的“主力軍”。
DoNews受邀全程參與這盛會,并與騰訊高級副總裁、首席人才官奚丹,2025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張嘉漪、毛亞飛,以及香港科技大學教授、2022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范智勇面對面進行了交流。在這場盛會中,大家以基礎科研為底座,共話女性力量、人工智能、科普傳播以及熱愛、堅持和勇氣等議題。
01、9位女性、6位“90后”
在2025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作為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委員顏寧提到,她曾經詢問馬化騰怎么看待生命。
談到今年科學探索獎的變化,顏寧提到:“(今年的情況)給有志于從事科研工作的年輕女性一個很大的激勵——她可以,我也行,這條路前人走過了,沒那么難。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
據悉,今年的頒獎典禮創了三個歷史新高:歷屆以來最多的年輕科學家、女性科學家,更多的地區和機構擁有了自己的獲獎人。
今年女性獲獎人數創歷史新高,共9位,占比18%。DoNews了解到,去年“科學探索獎”放寬了女性科學家的年齡申報門檻(男性45歲及以下,女性48歲及以下)。與此同時,還著力在評審各階段提升了女性評委的比例。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來自復旦大學的張嘉漪坦言在現場見到了很多優秀的女性科學家,她認為女性在科研領域的能見度和貢獻正不斷提升。
張嘉漪
張嘉漪回憶起自己13年前回國,在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建立自己的實驗室,嘗試把光電材料制成納米線人工光感受器,來替代失明者凋亡的光感受器。最令她動容的記憶是,為四位全盲患者植入人工光感受器后,患者能循著地面光帶獨立行走。
在分享個人成長心聲時,張嘉漪稱女性科研工作者首先要找到平衡工作與生活的舒適點。“不一定要追求絕對的完美平衡,而是找到一個自己舒服、家人也理解和支持的狀態。”她強調,這種舒適感對維持長期科研熱情與家庭和諧都非常重要。
除了個人層面的調整,張嘉漪也談到系統性支持的重要性。她透露,目前正在神經科學領域參與推動成立女性科學家專業委員會,通過組織沙龍活動,為女博士生、博士后提供交流平臺,并邀請資深女性科學家分享經驗。
“你會發現,那些看起來很成功的女性科學家,回到家庭也要面對各種瑣事和挑戰。”她表示,這種真實的講述有助于年輕女性緩解焦慮,意識到“你并不孤獨,我們都在同行”。
在今年的50位獲獎人中,有13位是年輕科學家(男性35周歲及以下,女性38周歲及以下),其中還包括6位“90后”。與往年相比,今年申報獎項的年輕科學家有261位、占比21%,幾乎是去年的2倍。
年輕科學家們嶄露頭角,與獎項今年設置的“新星名額”密不可分。2025年,“科學探索獎”在每個資助領域提供1個“新星名額”機會,在滿足寧缺毋濫的評審原則下,該名額用于獎勵年輕科學家。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時只有26歲。今年正好是現代量子理論建立100周年,當時海森堡只有24歲,很多非常重大的科研成果就是來自年輕科學家的創新活力。如今獲獎的13位年輕科學家,都做出了非常好的工作。”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主席潘建偉表示。
02、科學家眼中的AI議題
毛亞飛主要從事靈長類演化醫學研究,近年來在基因組復雜結構區域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成果。
在頒獎典禮現場,他分享了自己的科學夢想——想揭示「人類為什么是這個樣子」,因而決心研究「人類基因組里最難懂、最磨人、但是卻最迷人的那部分密碼」。他也的確在世界上率先破解了那最難懂的20%“復雜區域”。
身處一個處處都在討論人工智能的時代,毛亞飛的研究方向卻是實實在在的“人”。假設存在某個AI基因推演工具,最希望從中獲得什么答案?面對DoNews的提問,毛亞飛給出了一個充滿詩意的回答:好奇,本身就是答案。
左:張嘉漪 右:毛亞飛
毛亞飛坦言,自己最好奇的并非具體結論,而是生命演化的宏觀命題,從幾十億年到幾百萬年,為什么最終演化成今天的人類模樣?他指出,AI或許能通過建模提出各種解釋,“或許對、或許錯,但真正動人的正是在推演中持續滿足好奇、感受科學之美的心靈體驗,這是研究工作中最讓我快樂的事。”
不過,毛亞飛也表示AI早已滲透進基因研究的實戰環節。據他介紹,目前基于基因組信息,AI不僅能預測遺傳疾病風險、基因表達量,甚至已嘗試用于面容預測——盡管該技術“還不夠成熟,但代表了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他透露,其課題組雖未直接開展相關研究,但AI驅動的表型預測已是基因領域的重要分支。
具身智能是當下社會討論的另一個熱門話題,從事仿生技術研究的香港科技大學教授、2022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范智勇教授自然也成為媒體追問的對象。
范智勇和他的團隊曾在2020年成功研發出了“超級人眼”,該仿生眼不僅可以用做義眼(即人工植入假眼)幫助視覺殘障人士重獲光明,在手機、相機、無人機和自動駕駛等諸多領域也應用廣泛。
范智勇
在從事科研外,范智勇還探索將科研成果轉化落地。談及業界關于人形機器人產業化前景,范智勇表示當前該領域仍處于以展示、娛樂為主的階段,尚未實現大規模商業化落地,相關企業普遍面臨較大的市場壓力。
范智勇認為需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通過切入細分市場逐步推動應用,例如智能倉儲領域已開始嘗試使用機器人執行部分任務, 顯示出良好的示范效應。另一方面,持續提升機器人技術能力和適用性,仍是打開更大市場的關鍵。
范智勇認為,人形機器人產業從“投資驅動”轉向“技術驅動”的核心,關鍵在于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只有實際應用場景得到充分開拓,市場需求達到一定規模,相關技術才能進入“自我革新”的良性循環,逐步擺脫對投資的依賴,轉向以企業利潤反哺研發的健康發展模式。
他表示,國內不少企業和行業已展現出這樣的發展路徑,證明基于實際場景的技術迭代是可行且可持續的。“我們希望隨著機器人廣泛應用,對傳感器的需求也會增加。用量上去以后,迭代就會加快,不僅能提升性能,還能實現成本下降,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范智勇說。
03、“傳播知識就是播種幸福”
騰訊公司副總裁奚丹強調,“科技向善”不僅代表騰訊作為科技企業對技術價值的認同,更體現了希望通過科技突破為國家和社會持續注入動力的愿景。這正是騰訊將基礎科研公益資助納入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這個公司核心戰略的初衷。
從七年前設立“科學探索獎”,到三年前在科學家建議下啟動“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出資設立新基石科學基金會,再到去年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捐贈5億元、用于資助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博士研究生項目)。騰訊持續擴展資助體系的覆蓋范圍與支持對象。
除了投入真金白銀,騰訊如何為基礎科學研究帶來更多獨特價值?在和DoNews的交流中,奚丹分享了一系列舉措——無論是搭建高水平學術交流平臺,還是推動科學家成為青少年心中的“明星”,騰訊正嘗試以更輕、更活、更互聯網的方式,為中國科研注入公益新動能。
騰訊公司副總裁奚丹
“中國不缺優秀的科學家,特別是年輕人,他們有無數創意和想法,缺的是跨界的平臺和支持。”奚丹表示,新基石科學基金會不僅提供資金資助科學家,也在致力于嘗試構建科學家主導、民間力量靈活助推的公眾科普協作機制。
騰訊也積極推動科學家深度參與公益科普,因為“科學家是最適合做科普的人”,為此,騰訊發起青少年科學素養提升項目,邀請獲獎科學家深度參與——不僅是設計課程,還親自出鏡,把高深知識轉化成生動有趣的視頻內容。
“我們希望科學家能成為孩子們心中的明星,”奚丹說:“讓更多中小學生因為喜歡某個科學家,而愛上科學、選擇科學。”
今年頒獎典禮新增的“企鵝科普視頻大賽”環節,堪稱整場活動的一大亮點。該項目邀請受資助科學家與科普類視頻作者組隊合作:科學家提供專業內容和課題,視頻創作者負責創意策劃和傳播推廣,共同把“冷門”領域做成“熱門”話題。
在頒獎典禮現場,記者看到了一眾科技迷的熱忱——“在太空,如何滅火?”“衰老也有源頭?劇本居然是我媽寫的!”“人腦與AI,誰才是真正的超級智能?”“案件名稱:星系之死”……
這是另一種互相激發的跨界合作,科學家們除了親自下場出題,也開放出寶貴的實驗室資源,通過開放最新的研究裝備、最有趣的實驗方法、乃至實驗室中的激烈爭論與觀點碰撞,與創作者們一起努力,給視頻創作加 buff。
企鵝科普視頻大賽獲獎人柯家浚與指導科學家繆峰
“這不是單方面的輸出,而是雙贏。”奚丹解釋道,“科學家獲得了公眾關注,社會大眾則輕松接觸到前沿科學。我們為優秀視頻頒獎,讓大家看到科學可以多有趣。”
從國際交流平臺搭建,到青少年科學素養提升,再到跨界科普傳播,騰訊正在嘗試跳出傳統“資助-研究”的單向模式,轉向多元、可持續的科學公益生態建設。
“我們做的,是科學家需要、社會認可、騰訊也擅長的事。資金支持固然重要,而能讓他們專注創新、被更多人看到和理解——這件事,也很‘酷’。”奚丹說道。
(本文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DoNews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