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欧美日韩精品/狠狠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体验区/丰满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做爰A片免费看网站爱酱

營收失速、加盟商退出,菜鳥如何繼續“高飛”?

文/曹雙濤

編輯/楊博丞

在 “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菜鳥CEO萬霖稱,“今年以來,菜鳥已陸續為全球各大電商平臺提供服務。未來將持續聚焦全球供應鏈、跨境物流、海外本地快遞與物流科技四大核心板塊,以專注和創新服務全球客戶。”

一方面,圍繞“全球五日達”跨境快線產品,菜鳥進行全面升級,預計年底將新增越南、匈牙利、新加坡、卡塔爾、菲律賓及奧地利6大歐亞核心國家,最快5個自然日即可將跨境包裹送到歐洲。另一方面,菜鳥協同發力倉配極速達、一盤貨+送裝一體、菜鳥云倉三大核心業務。

但橫亙在菜鳥面前的矛盾依然深刻:菜鳥驛站的加盟商波動頻繁,與阿里電商亟須穩定“最后一公里”服務的戰略之間形成沖突;從輕資產平臺轉向重資產運營,帶來高昂成本與利潤空間的持續擠壓;海外物流強運營、長鏈條的特性,與阿里歷來在國際化中顯露的執行力短板難以匹配。

這些結構性的矛盾,使得高層提出的戰略能否扎實落地、菜鳥何時重回高增長軌道,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一、菜鳥驛站頻繁換“候鳥”

“花十幾萬接手的菜鳥驛站,說難聽點,就是給自己找了個“坑”:全年無休,還得天天提心吊膽怕罰款,“付費上班”干著沒勁。”湖北省某地的菜鳥驛站老板張磊(化名)提起生意,滿是無奈。

他用公式概括驛站的盈利模式:每月純利潤=(派件量×派件費)+(收件量×收件費)-罰款-房租-人工-其他運營成本。驛站每月能賺多少錢,全靠能有多少包裹量。但如今驛站趨于成熟,疊加電商增速放緩,除電商大促時包裹量能增幾百單,其余時間包裹量基本穩定,利潤天花板明顯。

張磊的情況并非個案——過去十多年里,電商件是快遞市場增長的最大來源(占比超80%)。自2011年開始,國內快遞業務量與線上零售額的增長就高度趨同。但隨著線上零售額增速明顯放緩,快遞市場的增長動力也隨之減弱。

圖源:wind、國家郵政局

包裹量本來就少,搶生意的還特別多:中通兔喜、極兔鄰里、圓通媽媽驛站、韻達超市、申通喵站、順豐驛收發、多多驛站……不僅同行搶單,還常有“挖墻腳”的。

張磊就有過此種遭遇,他稱,“接手后,原老板轉頭在對面開新驛站,把所有快遞資源全帶走,我這兒每天派件量少了四五百單,等于半條命沒了。” 想保住剩下的資源還得額外花錢——除郵政、順豐、京東外,其他快遞每家要交5000元押金。

更糟糕的是,菜鳥驛站遭遇“派件費降、罰款增加”的雙重打擊。近兩年快遞企業普遍走“以價換量”策略,快遞企業都往驛站身上“壓成本”,派件費一降再降。例如,今年3月,部分菜鳥驛站們收到上級網點下發的降派費通知,下調金額從0.05元-0.1元/票不等。當前菜鳥驛站的派件費通常在0.3元-0.5元/票。

圖源:華泰證券

這讓菜鳥驛站老板們陷入兩難:“若讓快遞員送件到驛站,派件量少的驛站,連房租都無法支撐;若驛站老板直接去網點拉貨,雖然派件費能高一些(0.6-0.7元/票),但額外的人力、車輛成本算下來,依然不劃算。”

罰款更是壓垮驛站老板的稻草。張磊說:“菜鳥的罰款名目更多,服務態度不好要罰,虛假簽收要罰,沒按規定給客戶打電話或者送貨上門也要罰,單次罰款50元到500元不等。尤其是客戶投訴到郵管局,從網點到驛站都得趕緊聯系客戶,不然罰得更狠。就算是干了三五年的老驛站,每個月被罰個三五百塊也是常事兒。”有時客戶非要送貨上門,否則就投訴;網點又催時效,只能招人送,人力成本又繼續增加。兩難之下,不少同行紛紛選擇轉讓驛站。

讓安徽菜鳥驛站老板李明(化名)寒心的是,菜鳥裹裹推出的上門取件服務,嚴重分流了驛站的寄件業務——而這本是驛站更重要的盈利來源。而更糟糕的問題在于地域性:李明所在的鄉鎮以拼多多訂單為主,淘寶退貨單每天本來就不足30單。上門服務一出,連這部分稀缺的寄件用戶也被分流,致使驛站收件訂單量進一步萎縮。

“抽成太高更坑!” 李明算了筆賬:“有次客戶付71元快遞費,菜鳥抽走43.63元;客戶取消訂單,錢也不退給驛站,平白虧四五十元。還有運費險,5.4元的運費險菜鳥抽3.3元,留給驛站的2.1元連面單費、包裝費、人工費都不夠,純虧本。” 現在不少驛站要么轉讓,要么多開系統找其他渠道補收入。

圖源:閑魚

有接近菜鳥的業內人士透露,此前,菜鳥對驛站業務的管理原本分為三個部門:招商部負責拓展新門店,運營部負責售后及挽留意圖退出的門店,網點部則對接各大快遞網點、協調包裹資源的引入。

但自2023年年中起,菜鳥撤銷了網點部,將其職能合并至運營部;2023年底,又要求運營人員與招商部門進行內部搶單;2024年10月,招商部也被裁撤。如今所有驛站管理職責由運營部獨立承擔,架構頻繁變動導致驛站對接資源、申訴罰款時流程混亂,進一步加劇了經營難題。

二、“二元撕裂”矛盾難解,無人車如何批量出貨?

菜鳥當前在組織架構和業務協同方面暴露出的問題,源于兩大核心矛盾:戰略定位上的“二元撕裂”,以及生態賦能與利潤抽取之間的“邏輯對立”。

一方面,菜鳥的戰略定位存在內在沖突:既承擔著支撐阿里電商物流體驗的使命,需協同應對京東、抖音等平臺的競爭;又力圖作為獨立物流企業,實現市場化增長。這種雙重角色導致資源分配出現矛盾凸顯:

菜鳥裹裹為提升阿里電商客戶體驗,推出上門取件服務,本是從電商協同角度出發的必要舉措。但與京東利益一體化的自營模式不同,菜鳥驛站作為菜鳥末端網絡的重要合作伙伴,承擔了派件壓力,卻未在寄件收益中獲得合理分成。菜鳥裹裹直接以“上門取件”切入高利潤的寄件市場,實質上形成了與驛站的內部競爭。

這種既依賴驛站維持派件網絡,又與之爭利的做法,反映出戰略層面的資源錯配,長期來看將削弱合作信任、動搖生態基礎。

另一方面,菜鳥在追求增長和利潤的過程中,與其平臺模式的生態邏輯發生背離。平臺本應通過資源整合與效率提升,降低生態伙伴運營成本,實現共贏和規模正循環。但菜鳥目前似乎更傾向于通過提高抽成、壓縮驛站利潤來實現自身財務目標。

這種“犧牲伙伴利益換取短期增長”的方式,不僅難以持續,還會引發末端網絡的連鎖反應——驛站生存壓力加大、頻繁波動,或將動搖菜鳥整個末端服務的穩定性,讓阿里電商想要解決“最后一公里”的短板,面臨更大考驗。

面對上述矛盾,菜鳥試圖通過技術手段實現降本增效。例如,2025年至今,菜鳥持續推出了適配多元場景的無人車,并積極拓展快遞以外的場景。國內某無人車企業推廣負責人劉楊(化名)透露,2025年無人車售價將顯著下降,且快遞行業仍被視為無人車應用的核心場景。但其大規模推廣的關鍵,仍在于能否算清“成本賬”。

圖源:基于公開信息整理 DoNews制圖

目前無人車普遍采用“基礎車價+月度訂閱費”的商業模式,實際應用多局限于快遞網點,尚未引起大多數驛站老板的廣泛興趣。一方面,各地對無人車路權的管理標準不統一,許多驛站經營者擔心購車后可能面臨監管風險。

另一方面,訂閱模式下的盈利壓力也不容小覷:若每月訂閱費為3000元,按每票0.3元的派費計算,一輛車每月至少要完成一萬票配送才能勉強保本。且在配送過程中出現如撞到行人后“逃逸”、派送超時等異常情況,驛站可能因此面臨投訴與罰款,進一步放大了運營的不確定性。

不僅是無人車,菜鳥推廣的其他一些技術方案在實際落地中也面臨考驗。張磊表示:“之前菜鳥為應付取件高峰,曾推廣過LED燈條,但說實話真用不起:一個套餐1485元僅含150個燈條,算下來單個燈條成本近10元。若驛站日均派件量為1500單,單上這套設備就要投入上萬元。更糟糕的是,高峰期店里幾十人同時取件時,所有燈條不停閃爍,晃得人眼睛難受,別提多鬧心了。結果好多驛站老板試了沒幾天,就全給撤了。”

李明也有類似的技術落地困境。為降低人力成本,他曾試著在鄉鎮推廣豐巢快遞柜,但現實遠超預期:鄉鎮和大城市不同,大城市用戶多為年輕人,對掃碼取件這類新方式接受度高。但鄉鎮里中老年人居多,他們接觸電商時間較短,對“掃碼取件”存在顧慮,總擔心“掃碼泄露信息”和“萬一被騙”。結果不少老人寧愿守在快遞柜旁,等李明幫忙代取,人力成本沒降下來,反而徒增不少麻煩。

這一現象表明,菜鳥技術方案落地不能僅依賴“技術先進性”,還需充分考慮不同區域的用戶習慣差異——鄉鎮市場中老年人占比高,對新技術的接受度、信任度較低。若缺乏針對性的引導,技術不僅無法降低成本,反而可能增加運營負擔,這也是菜鳥后續技術推廣需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

三、輕模式與物流重屬性的深層矛盾

菜鳥各類技術方案在實際推廣中,都因成本過高、用戶習慣不匹配、場景適配性不足等問題,未能達到預期的降本增效效果,技術賦能末端網絡的目標仍面臨諸多現實挑戰。這背后本質上揭示了其“輕模式”,與物流行業“重資產”屬性之間的深層矛盾。

物流行業因具有鏈條長、固定投入大、人力依賴高的特點,從寄件、干線、中轉、末端配送到簽收,各個環節都需要龐大的實體網絡和資金支持,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產業。例如,從2007年至2021年間,京東物流累計虧損超過300億元,直到2023年才實現全年盈利。

圖源:百度(京東物流財報)

菜鳥成立之初走的互聯網式的“平臺模式”,正值國內快遞行業上行周期,并由此構建起獨特的增長邏輯:依托阿里系電商流量和技術,將行業增量紅利轉化為自身規模增長。例如,當時網點之間缺乏統一中臺,菜鳥通過電子面單降低填單成本,提升分揀準確率;通過智能調度系統,提升干線運力利用率;通過末端代收網絡降低派件失敗率、提升妥投效率。

憑借系統接口和數據調度串聯起整個生態,菜鳥以輕資產方式完成快速復制,這種“靠生態綁定獲得單量、靠技術平臺實現復制”的增長邏輯,讓菜鳥在行業上行期得以持續放大規模:

2021財年至2024財年Q1,菜鳥營收保持高速增長。2024年Q1,菜鳥經調整EBITA為8.77億元,較去年同期1.85億元的虧損實現扭虧為盈。這一模式也契合資本市場對“高增速、輕資產、快回報”的互聯網平臺估值偏好,為其籌備IPO提供了溢價空間。2023年9月菜鳥IPO,估值超200億美元。

圖源:菜鳥招股書

但隨著國內快遞行業逐漸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市場蛋糕不再變大,曾經被高增速所掩蓋的結構性矛盾逐漸顯現。例如,末端網點作為直接觸達客戶的入口和利潤結構中的關鍵環節,已成為所有快遞企業激烈爭奪的焦點,這正是大量快遞企業紛紛推出自家驛站的原因。菜鳥驛站包裹量被持續分流,讓驛站老板面臨巨大的盈利壓力。

即便菜鳥自身的技術系統再強大、運營手段再成熟,若無法讓大量驛站老板獲得實實在在的利潤,他們就缺乏意愿繼續投入、配合協同。整個鏈路中的利益分配矛盾不斷激化,不僅持續沖擊菜鳥生態體系,也直接拖累其營收增長與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

  • 2024年Q4,菜鳥營收同比下滑1%至282.41億元,為阿里六大板塊中唯一出現負增長的業務。
  • 2025年Q1,菜鳥營收同比下滑12%至215.73億元,營收增速在阿里六大業務板塊中墊底。
  • 2025年Q2,阿里更是將菜鳥收入歸為“所有其他”板塊,且“所有其他”板塊同比下滑28%至585.99億元。

面對國內市場增長瓶頸與生態困境,菜鳥近年將出海列為重要戰略方向。菜鳥高級副總裁、跨境物流總經理熊偉表示,菜鳥目前也明確將“全球化和市場化”作為核心戰略,以期用高度市場化的標準承接阿里電商和外部客戶的物流服務。

為強化對全鏈路的控制力并提升客戶體驗,菜鳥正在從依賴協調的“平臺調度者”,轉型為深入實操的“自營履約者”。例如,投資建設海外倉儲網絡,以掌控跨境履約環節;加大技術投入,構建數字化的全球履約體系。

但重資產模式也伴隨顯著挑戰:固定成本大幅上升導致利潤率承壓。2024年Q4,菜鳥經調整EBITA同比暴跌76%至2.35億元。加之盈利結構不清晰、對阿里生態過度依賴、財務透明度存疑等問題,讓2024年3月菜鳥估值腰斬至103億美元,最終阿里選擇撤回菜鳥IPO。

四、海外擴張盈利壓力與執行力挑戰

而更核心的挑戰在于海外市場與國內的本質差異:與國內物流依托“電商+加盟制”、靠海量中小商家/消費者實現爆發式增長不同,海外物流市場呈現顯著的“高度集中”特征——包裹量多集中于少數大型平臺與零售商。

Red Stag Fulfillment數據顯示,2024年Amazon Logistics已占據美國包裹配送量的25%~28%。若計入其自營包裹,整體份額高達30%~31%,僅次于USPS。有分析師預測,到2028年,亞馬遜甚至可能超越USPS成為美國最大的包裹承運商。

圖源:Red Stag Fulfillment

這種市場結構決定了,物流企業需通過與少數大客戶簽訂長期合同獲取穩定單量。以亞馬遜為例,其市場份額的持續提升并非偶然,而是依靠多年持續投入倉網擴建、農村配送網絡以及Prime會員履約體系,逐步建立起客戶信任——而這一過程本身就意味著高成本與長周期。

圖源:Red Stag Fulfillment

國內外市場商業模式的差異,讓菜鳥布局海外市場需突破多重壁壘:從自建物流網絡、應對不同國家合規要求,到逐步贏得客戶信任,整個過程不僅成本高昂,盈利周期也顯著拉長,對其資金實力與運營耐力構成嚴峻考驗,這或許也是阿里將其納入“其他板塊”的原因之一。

熊偉在采訪中坦言,盡管中國快遞網絡的構建難度較大、市場競爭已進入“高手局”,但其爆發式增長得益于加盟模式下分散而高效的獲單方式。而海外市場則截然不同:訂單來源集中、客戶信任建立緩慢、服務品質門檻極高,導致單量積累周期長、起步階段尤為艱難。國內那套快速起量的經驗,在海外難以簡單復制。

菜鳥海外擴張的難題,不僅源于市場模式差異,更受限于阿里長期存在的“國際化執行力”問題。風險投資與洞察公司里騰創投的創始人兼CEO李江玕曾指出:“從歷史上看,執行力一直是阿里在國際化進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這一短板在阿里過往海外業務中已多次顯現:

  • 2019年,阿里國際站曾雄心勃勃地計劃每年在美國新增100萬本地企業用戶,試圖建立全球影響力;但2022年,這一目標被大幅下調至2000家美國小企業。
  • 2016年阿里全資收購Lazada,原本希望將其打造為東南亞的“淘寶”,卻因頻繁更換管理層、難以持續依靠補貼拉動增長,以及總部的文化整合困難,最終導致其市場份額被Shopee趕超。

圖源: Momentum Works

相較電商平臺,物流是一個鏈條更長、更依賴精細化運營和本地化管理的行業,這對菜鳥的全球化拓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阿里以互聯網基因主導的組織架構與管理模式,在應對這種“重運營、長鏈路”的業務時仍顯得力不從心。這能否支撐菜鳥的國際化執行力,恐怕仍值得商榷。

綜合來看,海外物流市場的集中化特征、高成本長周期的盈利邏輯、國內經驗的適配性不足,再疊加阿里國際化執行力的歷史短板,共同構成了菜鳥海外擴張的多重阻力。對菜鳥而言,想要在海外復制國內的成功,不僅需要突破業務層面的壁壘,更需解決組織管理與執行力的深層問題,全球化之路依然“路漫漫其修遠兮”。

標簽: 菜鳥
營收失速、加盟商退出,菜鳥如何繼續“高飛”?
掃描二維碼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