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欧美日韩精品/狠狠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体验区/丰满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做爰A片免费看网站爱酱

兒童鱈魚腸調查:爺爺的農場等9款產品有高鈉風險

DoNews10月18日消息,據新京報報道,市面上熱銷的兒童零食鱈魚腸,暗藏著商家多樣的宣傳套路:用“蛋白質含量是牛奶3倍”的標注吸引消費者,卻避而不談“單根實際含量并不高”;只強調“單根腸鈉含量不足100mg”,但其本身屬于高鈉食品。所謂的DHA藻油多是概念性添加,部分產品雖標稱“鱈魚腸”,實際卻用鱈魚含量存疑的“魚糜”充當主要原料。

“鱈魚腸”原料都是鱈魚肉嗎?

在電商平臺上搜索“兒童鱈魚腸”,頁面會隨機跳轉出各種印有兒童或卡通形象的產品首圖。部分產品即便名稱中未出現“兒童”字樣,其宣傳頁面仍處處透出產品適合兒童食用的表述。例如,“鹽津鋪子”宣稱“小盆友也可以放心吃”,“寶寶饞了”則將其鱈魚腸描述為“百萬饞寶都超愛吃”。

在線下超市,盒馬鮮生門店將鱈魚腸擺放在母嬰食品貨架,而“炎亭漁夫”鱈魚腸在包裝封口處貼有“聰明的孩子愛吃魚”的貼紙。在許多消費者的認知中,鱈魚腸已然與兒童食品形成了緊密的綁定。

“買的時候是沖著‘鱈魚’才買的,但仔細一看配料表才發現,排在第一位的竟是‘冷凍魚糜’,而且配料一大堆,不知道能不能給孩子吃。”北京楊女士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她的小侄女快兩歲了,看到小區里其他家長都給孩子吃鱈魚腸,她也想給小侄女買幾包,于是隨手下單了一個熟悉的零食品牌,結果卻感覺掉進了“宣傳陷阱”。

依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7718-2011),各種配料應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時加入量(以質量計)的遞減順序一一排列。新京報記者線上線下統計了17款鱈魚腸發現,只有12款鱈魚腸的配料表首位是鱈魚肉。

其中,鱈魚肉含量最高的是“貝愛其味”高鈣高蛋白DHA鱈魚腸和“寶寶饞了”DHA高蛋白鱈魚腸,標稱鱈魚肉含量≥76%。其余國產品牌的鱈魚肉含量多集中在68%至75%之間。近幾年流行的韓國進口鱈魚腸,鱈魚肉含量則在50%以上。

如韓國ICONIX公司的啵樂樂原味鱈魚腸、古蘭(托馬斯)公司的托馬斯&朋友(THOMAS&FRIENDS)﹣小火車原味鱈魚腸標注的鱈魚肉含量均≥55%,ZEK芝士鱈魚腸的鱈魚肉含量精準標注為53.37%。而“恒愛優品”鱈魚腸,雖然鱈魚肉排在配料表末尾,但瓶身包裝并沒有標注其具體占比。

另有5款鱈魚腸配料表首位不是鱈魚肉。如“尚可詩”肉多多鱈魚腸的產品詳情頁雖然同樣標注著≥76%的數值,但實際代表的是由鱈魚魚肉、白砂糖、焦磷酸鈉、三聚磷酸鈉合成的“鱈魚魚糜”。“力誠”3A鱈魚腸(原味)配料表中首位也是鱈魚糜,雖然標注鱈魚肉在鱈魚糜中的比重超過60%,但該占比在整根鱈魚腸中只會被進一步“稀釋”。

相較于鱈魚糜,“鹽津鋪子”深海鱈魚腸用的則是冷凍魚糜。冷凍魚糜的成分備注中,海水魚肉排在鱈魚肉之前,說明鱈魚肉不是首要原料。同樣的情況在零食品牌中出現的頻率較母嬰品牌更高。有業內人士向新京報記者透露,冷凍魚糜中的鱈魚量并不高,有些鱈魚肉含量甚至僅有3%。

“從營養角度來說,鱈魚腸配料表第一位是鱈魚肉、鱈魚糜還是冷凍魚糜,區別很大。”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營養醫師郭倩穎向新京報記者表示,鱈魚肉經歷的加工環節較少,雖然營養成分會有一定流失,但能夠最大程度保留鱈魚營養。

而鱈魚糜在制作過程中可能會經過漂洗、脫水、防腐等處理,為防止冷凍變性還會添加磷酸鹽等,過程中水溶性維生素流失率更高。冷凍魚糜營養情況則更難保證,部分冷凍魚糜是由一些相對便宜的經濟魚種再混合鱈魚邊角料制成。

家長所關注的DHA、EPA等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可能會因魚的品種不同而下降。給孩子選鱈魚腸時,建議優先選擇配料表中鱈魚肉排第一位、且含量在60%以上的產品。

DHA藻油多為概念性添加

“鱈魚腸逐漸成為熱門的兒童零食品類,這一趨勢可以追溯到七八年前鱈魚在母嬰圈開始受到關注。”國家首批注冊營養師、知乎答主評審團成員李靚莉(母嬰育兒大V“菜媽和錢爸”)指出,DHA有助于兒童腦部發育,是近幾年家長比較關注的營養元素。鱈魚不僅是優質蛋白來源,DHA含量也相對較高。

不過,品質較好的鱈魚價格較高,且部分品種烹飪后會有些干柴,孩子不易接受。鱈魚腸這種“零食化”產品就剛好滿足了一些家長需求,加之宣傳上會讓人認為“吃了能補充鱈魚的營養”,因此近三四年都比較流行。

為迎合市場需求,鱈魚腸品牌往往會在宣傳頁重點突出其DHA含量。除了介紹鱈魚本身所含的DHA,許多產品還會特別強調添加了DHA藻油。例如,在爺爺的農場官方旗艦店中,鱈魚腸的商品詳情頁標注著“雙重DHA 營養1+1”,并在下方以小字說明:“鱈魚本身含有的DHA搭配額外添加的DHA藻油,助力寶貝成長”。

然而,實際配料表顯示,被作為宣傳重點的DHA藻油卻排在最后一位。根據其標注,DHA藻油的添加量≥0.05%,且藻油中DHA含量≥40%。據此推算,每根鱈魚腸(10g)中由DHA藻油所提供的DHA含量最低僅為2mg,即萬分之二。當進一步咨詢鱈魚腸中整體DHA含量的具體范圍時,客服回應稱沒有相關數據,并補充道:“鱈魚腸中添加的DHA藻油并不多。”

類似的情況在其他鱈魚腸品牌中也普遍存在。本次統計的17款鱈魚腸產品中,僅“炎亭漁夫”和“寶寶饞了”兩個品牌在包裝或詳情頁中明確標注了DHA含量,分別為157mg/100g和51mg/100g。

而一些將DHA作為宣傳重點的產品,如名稱中突出DHA的“力誠”3A鱈魚腸,其客服卻表示并不清楚鱈魚腸中DHA的具體含量,僅了解添加了多少DHA藻油。英氏旗艦店客服表示,鱈魚腸中的DHA含量需反饋給專員進一步查詢,但截至發稿前,暫未得到準確答復。此外,這些鱈魚腸的配料表中,DHA藻油大多排在靠后或末尾處,實際每根鱈魚腸所提供的DHA大約僅為2-3mg。

“鱈魚腸中添加DHA藻油,更多是營銷概念大于實際效果,很難真正起到補充DHA的作用。”李靚莉表示,鱈魚腸的原料大多是阿拉斯加鱈魚,又稱“黃線狹鱈”,并不是DHA含量最高的鱈魚品種,只是“相對較高”。

商家先利用“鱈魚=高DHA”的固有印象,再額外添加DHA藻油或魚油,營造“雙重DHA補充”的噱頭,但實際上所能提供的DHA十分有限。狹鱈的DHA含量約為160mg/100g,若鱈魚腸中鱈魚肉含量為70%,那么一根10克左右的兒童鱈魚腸約可提供11.2mg的DHA,再加上藻油所提供的約2mg,總計也僅約13.2毫克。而3歲以上兒童每日所需的DHA攝入量為100毫克,如果僅靠吃鱈魚腸來補充DHA,孩子一天需要吃近十根,這顯然不現實。

郭倩穎提示,不同品種的鱈魚在DHA含量上也有差別。真正意義上的“真鱈”,如大西洋鱈魚,DHA含量最高,也是比較推薦給孩子吃的品種,“狹鱈”DHA含量相對真鱈魚會低一點,但也屬于鱈魚的范疇,二者蛋白質含量差別不大。

需要注意的是,市面上有些產品標簽上僅標注“深海鱈魚”,卻沒有標注對應的拉丁名,這類產品大概率用的不是真鱈魚,而是一些價格相對便宜、產量比較大的“經濟魚種”,其DHA含量遠低于真鱈魚。家長在選購時應仔細查看標簽,如果能明確標注鱈魚品種或對應的拉丁名,相對更靠譜;若僅模糊標注“深海鱈魚”,沒有具體品種信息,建議謹慎選擇。

部分產品并不適合3歲以下嬰幼兒

宣傳中,力誠食品旗艦店客服表示,“建議一般在2歲以上食用”“我們公司營養師的小孩是1歲+就開始吃這個了,包括很多粉絲家娃1歲+就開始吃”。寶寶饞了旗艦店客服稱,“適合3歲以上,實際12月齡以上也可以嘗試添加”。而在北京朝陽區一家母嬰店,店員在向新京報記者推薦產品時也提及,1歲多、八顆牙以上的寶寶已經可以吃鱈魚腸了。

走訪市場中,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各品牌鱈魚腸成分不一,有些配料只有六七樣,有些配料近30樣,三四行都列不完,且許多鱈魚腸都含有鹽、糖等成分,力誠、鹽津鋪子、韓真珠旗下部分鱈魚腸產品還含有山梨酸鉀防腐劑。這些鱈魚腸真的適合三歲以下的孩子食用嗎?

根據我國衛生行業標準《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第1部分:宏量營養素》(WS/T578.1—2017)可知,0-3歲階段,并不被推薦攝入額外的添加糖。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曾發文建議禁止在3歲以下嬰幼兒食品及飲料中添加游離糖(通常指人為添加到食品中的單糖和雙糖)。

本次17款鱈魚腸中,“ZEK”芝士鱈魚腸、“力誠”3A鱈魚腸(原味)、“鹽津鋪子”深海鱈魚腸、“寶寶饞了”DHA高蛋白鱈魚腸、“尚可詩”肉多多鱈魚腸5款產品均添加了白砂糖。“英氏”憶小口DHA鱈魚腸(芝士味)、“爺爺的農場”DHA高蛋白鱈魚腸雖沒有白砂糖,但有海藻糖。還有產品添加了木糖醇等代糖。

“不建議讓孩子太早接觸糖,主要是為了防范肥胖、齲齒等風險。”郭倩穎表示,太早吃糖還會讓孩子更偏好甜食,因此即便是代糖,也不建議3歲以下的孩子食用,“對其味覺發育和腸道菌群都可能有影響。”

郭倩穎提示,不建議1歲以下的孩子食用鱈魚腸等成分相對復雜的加工零食。對于1-2歲孩子,市售零食、輔食鈉含量越低越好,避免高鈉食物。鱈魚腸等加工零食盡量少吃或不吃,偶爾吃也要選配料簡單、無額外添加糖、鹽、低鈉的。

2-3歲孩子的餐食逐漸接近成人,但仍需注意控油、控鹽、控糖。零食配料表越簡單越好。如鱈魚腸,建議選擇鱈魚肉含量60%以上、低鈉、無額外添加糖或代糖、無過多香精、色素、防腐劑等添加劑的產品。

多款產品鈉含量達到“高鈉”水平

鑒于兒童飲食的低鈉需求,不少鱈魚腸會暗示產品鈉含量不高。如爺爺的農場旗艦店在宣傳頁面稱其鱈魚腸“嚴格控制食用鹽添加量”“1-3歲鈉攝入量≈10根鱈魚腸”,英氏旗艦店在憶小口DHA鱈魚腸(芝士味)商品詳情中附上了一張圖表,左側標注4-6歲兒童每日鈉攝入量900mg,一個代表大幅下滑的箭頭指向右側標注的每根鱈魚腸(原味)鈉含量53.8mg,箭頭上標著“遠低于”的字樣。然而,這些鱈魚腸真的屬于低鈉的健康零食嗎?

根據國家衛健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發布的《中國居民減鹽核心信息十條》,高鹽(鈉)飲食可增加高血壓、腦卒中、胃癌等多種疾病的發病風險。固體食物中鈉超過600mg/100g(即NRV%高于30%,NRV為營養素參考值),就已經屬于高鈉食品。而結合產品營養成分表可知,前述兩款產品的鈉含量分別為774mg/100g和562mg/100g。

不少鱈魚腸的鈉含量并不低,本次統計的17款鱈魚腸中,半數以上鱈魚腸的鈉含量超過600mg/100g,“韓真珠”鱈魚腸原味的鈉含量甚至達到812mg/100g。

對照《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第2部分:常量元素》(WS/T578.2-2018)可知,7歲以下的孩子每天鈉適宜攝入量(AI值)為900mg,4歲以下為700mg,1歲以下為350mg,0.5歲以下為170mg。業內人士指出,正餐已有鈉元素攝入的情況下,作為零食而言,一根鱈魚腸的鈉攝入量就占到一天所需的十分之一,并不是值得宣傳的優勢。

郭倩穎提示,家長要學會估算孩子的鈉攝入量,控制每日總攝入不超標。因為現在很多產品會采用復合調味料,不能僅關注配料表中有沒有食用鹽,一定要看預包裝食品營養成分表中的“鈉含量”,鈉含量越低越好,300mg/100g以下最佳。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國家的預包裝食品標注習慣存在一定差異。如國產鱈魚腸營養成分表多按照每100g為單位進行標注,而部分進口鱈魚腸采取的則是按照每份(根)鱈魚腸中的營養成分含量進行標注。因此,在選購對比時,應注意放到同一維度折合計算。

如一份原產國為韓國的“托馬斯&朋友(THOMAS&FRIENDS)﹣小火車玉米味鱈魚腸”雖然鈉含量標注為113mg,NRV%為6%,看似遠低于國產鱈魚腸,但其實際所指為每份鱈魚腸(15g)中的鈉含量。如折合成國內消費者熟悉的100g單位,則其鈉含量約為753mg,并不算低。

吃七根才追得上一盒牛奶

有商家通過將較高的鈉含量平攤到每根鱈魚腸上,來營造“低鈉”的錯覺,但在蛋白質宣傳上卻不再單獨計算每根的含量,轉而強調每百克的“含金量”。

很多鱈魚腸品牌會將鱈魚腸中的蛋白質和牛奶進行比對。如韓真珠旗艦店在鱈魚腸頁面用圖表對比并配文“小魚腸 大營養”“約2.5倍牛奶蛋白質”。“寶寶饞了”官方旗艦店在鱈魚腸電商詳情頁面配有“3.6倍牛奶蛋白,一口滿滿營養”的宣傳圖。

結合《中國食物成分表標準版》(第6版第二冊)可知,純牛奶(全脂)的蛋白質含量為3.3g/100g。上述鱈魚腸的蛋白質含量在10g/100g左右。以此計算,相關宣傳所言不虛。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根鱈魚腸的重量通常在10g-20g之間,也就是說,蛋白質含量平均到每根鱈魚腸僅有1g-2g。

故而實際生活中,如果想要達到或超過喝一盒牛奶(200ml,約6.6克蛋白質)獲得的蛋白質,小朋友至少要吃四到七根鱈魚腸,由此攝入的鈉含量也不容小覷,這種“以鈉換蛋白”的方式并不劃算。

“首先要明確一點,鱈魚腸和牛奶本就不應直接拿來類比,因為它們的定位完全不同。”李靚莉指出,牛奶是孩子日常膳食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營養來源”,而鱈魚腸是“零食”,二者維度本就不同。牛奶是奶制品,核心優勢是提供優質乳蛋白和鈣,100克牛奶含有約3.2克蛋白質、100毫克鈣,還有維生素D、B族維生素等營養素,是孩子補鈣和蛋白質的重要來源。牛奶是孩子日常飲食的必需品,每天需要攝入300-500毫升,能持續為孩子提供穩定的營養。

而鱈魚腸的核心是提供動物蛋白和少量DHA,雖然同等重量蛋白質含量比牛奶高,但孩子通常一天只吃1-2根,獲取的蛋白質總量遠不如一杯牛奶提供的多。而且鱈魚腸鈉含量較高,而牛奶的鈉含量很低,不會增加太多負擔。

補充蛋白質方面,雞蛋也是很好的選擇,一個普通雞蛋能提供約5-6g蛋白質,20mg/100克的DHA。總體而言,牛奶、雞蛋是孩子日常膳食的“主力軍”,性價比高、營養全面,能滿足孩子的核心營養需求;而鱈魚腸是“輔助品”,只能偶爾給孩子改善口味、補充少量蛋白質。家長要明晰定位,不能指望靠鱈魚腸滿足孩子日常營養需求,更不能用其替代雞蛋和牛奶的攝入。

兒童鱈魚腸調查:爺爺的農場等9款產品有高鈉風險
掃描二維碼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