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張 ?宇
編輯 | 楊博丞
題圖 | IC Photo
9月29日,“投影儀第一股”極米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自2018年起,極米科技連續七年蟬聯中國投影行業銷量第一,并自2020年起,連續五年保持國內營收與銷量雙冠軍;2024年按營收計,極米科技的市場份額為14.1%,位列行業第一;2024年按營收計,極米科技為全球第二大投影品牌,市場份額達到5.6%。
值得一提的是,極米科技早在2021年3月就已成功登陸上交所科創板,股票發行價為133.73元/股,上市后其股價一路攀升至883.78元/股的最高點。但由于市場競爭加劇、財務表現不及預期、主營業務增長乏力及新業務成長緩慢等多重因素共振,導致極米科技的股價表現持續低迷,截至10月21日A股收盤,其股價較最高點跌去87.90%至106.98元/股。
極米科技赴港上市本質上是一場應對當前壓力的自救行動,而能否獲得港股市場的認可,將成為決定其未來發展走向的關鍵變量。
01、主營業務增長動能不足
盡管極米科技在中國投影行業占據絕對領導地位,但日子并不好過。
根據招股書,極米科技的營收由2022年的42.20億元降至2023年的35.52億元,并在2024年進一步降至34.00億元,2025年上半年,其營收同比微增1.56%至16.23億元。
圖源:極米科技招股書
按照產品類型劃分,極米科技主要從事研發、生產、銷售投影整機(長焦投影儀、短焦投影儀及創新投影儀等)、配件(支架、屏幕、無線條形音箱等)及提供與上述產品相關的互聯網增值服務。其中,投影整機業務為主要創收業務,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投影整機業務收入分別為39.38億元、32.12億元、29.99億元和14.18億元,占營收的比例分別為93.3%、90.4%、88.2%和87.4%,雖然該業務的收入與規模均呈下滑態勢,但仍是主導極米科技營收的核心力量。
對于投影整機業務增長乏力導致營收持續下滑的原因,極米科技在招股書中解釋稱,主要原因是隨著消費需求轉變,對高端型號的興趣減弱,對入門級產品的偏好日益增長,導致投影產品平均售價下降。作為回應,我們對產品組合進行相應調整,使入門級及低價型號的銷售占比較高。
圖源:極米科技招股書
以2025年上半年為例,平均售價為2600元的長焦投影儀收入為12.63億元,占營收的比例高達77.82%,而平均售價高達7500元的短焦投影儀收入占比僅為2.37%。而在2022年,長焦投影儀和短焦投影儀的平均售價分別為3400元和1.54萬元。
事實上,投影產品平均售價下降不僅削弱了極米科技的營收增長動能,更對其凈利潤造成了顯著的負面影響。2022年至2024年,極米科技的凈利潤分別為5.01億元、1.20億元、1.20億元,幾乎是“高臺跳水”。直到2025年上半年,極米科技的凈利潤才同比暴增2196.62%至0.88億元。
不過,極米科技凈利潤暴增的核心原因在于銷售費用的有效控制與政府補助的支撐,并非基于業務層面的內生性增長。換言之,其盈利修復本質上是“節流”帶來的結果,而非“開源”驅動的業務擴張成效。
2025年上半年,極米科技的銷售費用為2.44億元,同比下降16.41%,而銷售費用最大的組成部分營銷及推廣費用更是同比下降14.74%至8882.2萬元。
除了控制銷售費用外,政府補助同樣對極米科技的凈利潤構成重要支撐。2025年上半年,政府補助金額為0.49億元,占凈利潤的比例超過55%,折射出政府補助對極米科技凈利潤仍具備“半壁江山”的影響力。
控制銷售費用的短期成效立竿見影,可當力度觸及瓶頸,能否持續便會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此外,政府補助對政策變化高度敏感,倘若極米科技因政策變化而失去政府補助,那么其是否還能實現盈利將成為未知數。
02、車載業務和海外業務雙雙承壓
面對主營業務增長乏力,極米科技提出了兩個新故事:拓展海外市場和布局車規投影業務。
極米科技的海外業務取得了顯著進展,2022年至2024年,其海外市場貢獻收入分別為7.90億元、9.13億元、10.86億元,2025年上半年同比下降10.94%至3.99億元,占營收的比例分別為18.7%、25.7%、31.9%和24.6%。海外市場收入占比顯著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內市場收入下滑造成的業績缺口。
不僅如此,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海外市場的毛利率分別為44.9%、41.0%、44.5%和42.9%,顯著高于國內市場的毛利率,大大提升了極米科技的盈利能力。
截至2025年上半年,極米科技的產品已通過海外經銷商覆蓋超過5900個銷售點,而此次赴港上市,募資用途之一便是用于全球品牌及產品營銷以加速業務的國際化擴張,并加強在北美、歐洲及亞太等主要海外市場的高端定位。
雖然極米科技在海外市場取得了亮眼的成績,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潛在風險:一方面,政府層面的經濟制裁與出口管制法律,可能直接削弱極米科技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優勢,同時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持續升級,導致其經營涉及的國家和地區關系惡化,雙重因素疊加下,將進一步對業務推進與業績造成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不同國家和地區在文化、消費習慣上存在顯著差異,且海外業務的人員配備與管理本身具備較高難度,若未能針對海外業務構建并落地適配的風險管理體系與內部控制結構,將對極米科技的海外擴張效率構成直接挑戰。
由于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及投影技術在車載應用場景的商業化潛力,因此車規投影業務被極米科技視為“第二增長曲線”。
2024年1月,極米科技正式將車規投影業務升格為戰略核心方向并明確了三年規劃,同步成立專屬車載事業部、建成宜賓獨立產線,以快速響應車企需求。截至2025年上半年,極米科技的車規投影產品已應用于賽力斯、江淮汽車、北汽集團等車企的多款車型。
不過,極米科技并未在招股書中披露車規投影業務的詳細收入狀況,而是將其與阿拉丁系列吸頂式投影儀一同歸納在“創新產品”范疇。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創新產品業務收入分別為1.61億元、1.91億元、1.22億元和1.16億元,在投影整機業務中的占比常年不足5%,收入貢獻微乎其微。
車規投影業務為極米科技打開了新的想象空間,但挑戰同樣存在。汽車供應鏈準入門檻高、認證周期長、競爭態勢激烈,對質量和穩定性的要求極為嚴苛,目前該業務仍處于培育階段,能否成為“第二增長曲線”并有效反哺業績,仍需要時間驗證。
03、陷入減持風波
在籌備港股上市的關鍵時刻,極米科技內部卻出現了不尋常的狀況。
10月10日,極米科技發布的股東減持股份計劃公告顯示,股東鐘超、廖楊因個人資金需求,擬于2025年10月16日至2026年1月13日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方式減持股份。持股2.40%的鐘超計劃減持不超過84萬股,占總股本的1.20%;持股0.78%的廖楊計劃減持不超過54.63萬股,占總股本的0.78%。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減持后,鐘超持股將降至1.2%,廖楊則徹底清倉,不再持有極米科技的股份。
事實上,這并非鐘超和廖楊的首次減持股份。早在2025年4月,鐘超、廖楊已分別以111.06元/股的價格減持70萬股和35萬股,減持比例分別為1.00%和0.50%。對于減持原因,極米科技均為“個人資金需求”。
按照10月10日115.98元/股的股價計算,鐘超此次擬套現約9742.32萬元,廖楊擬套現約6336.36萬元。而在2025年4月的減持中,鐘超套現約7774.2萬元,廖楊套現約3887.1萬元。
除了個人股東的減持,機構股東也有離場動作。極米科技的早期投資方百度系在2025年4月的減持中,同步減持了1.00%的股份。在此之前,極米科技于2022年迎來限售股解禁時,也遭到百度系的大額減持。截至2025年上半年,百度系的持股比例已由2021年3月的9.88%降至4.04%。
此外,2025年2月,極米科技的股東成都極米企業管理咨詢合伙企業、成都開心米花企業管理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廖傳合計轉讓197.85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2.83%,套現約2.02億元。
股東的減持行為往往傳遞出對于極米科技未來發展信心不足的信號,尤其是在沖擊港股的關鍵時刻,無疑會給極米科技蒙上了一層陰影。不過,極米科技能否消除股東減持帶來的負面影響,關鍵取決于兩大核心因素:一是能否有效扭轉國內市場的業績頹勢;二是車規投影業務與海外市場能否實現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