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訊 12月16日上午消息,由新浪財經客戶端、新浪科技聯合主辦的“2022科技風云榜”線上年度盛典今日開幕。百度集團資深副總裁、百度移動生態事業群組(MEG)總經理何俊杰在發言中表示,過去一年,無論是在技術層面還是在商業應用層面,人工智能都有了巨大的進展,有些甚至是方向性的改變。
尤其是在商業應用層面,何俊杰介紹,百度L4級自動駕駛落地很快。截至2022 年第三季度末,“蘿卜快跑”累計訂單已超過了140萬單,運營范圍遍及北上廣深等10多個城市。在重慶和武漢,還開放了蘿卜快跑的全無人商業化運營。
他表示,百度認為,無人車就是汽車機器人。“今天這些汽車機器人在城市街頭已經越來越常見,‘人機共生’的愿景正在變成現實。”
除此之外,何俊杰還談到,過去一年還在多個領域看到了人工智能的商業化進展,“最明顯的是在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改造方面,包括智慧交通、智慧能源、AI+工業互聯網這些領域。”
“這樣壓強式、馬拉松式的投入,使得我們在人工智能的各個層面都有領先的自研技術,可以說,百度做AI,能攀珠峰,就不爬玉龍雪山,包括從最底層高端芯片昆侖,到飛槳深度學習框架,再到預訓練大模型,只有先攀上這一座座技術珠峰,最后才實現了在應用領域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何俊杰說。
“創新不是憑空想象的。創新是因為市場不斷地在給你反饋,你才有機會去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實現創新。”他表示,“哪里有反饋,哪里就有創新。隨著預訓練大模型、AIGC、數字人等新技術的規模化落地,百度搜索、百度APP正在成為AI創新技術最大的落地場景。”
何俊杰指出,科技創新就是驅動發展的“永動機”,只要反饋不止,就能創新不停。
以下為演講實錄:
《創新驅動增長》
大家好,我是百度何俊杰。很高興參加新浪“2022科技風云榜”年度盛典,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百度關于科技創新的思考與實踐。
2022即將結束,相信在這一年中,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到了宏觀環境的變化,我們置身在很多的“不確定性”之中,也應當理解“不確定”才是時代發展的常態。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
我們相信科技給人們的生活、社會的進步所能帶來的長期價值是確定的。本次大會的主題是“守正創新,科技向上”,我們認為“反饋驅動創新”就是創新的正道,只有在市場、用戶的反饋中,不斷優化、前進,才能實現真正的創新。這也是推動科技向上,不斷創造長期價值、確定價值的動力。
在過去十年,百度專注于AI技術創新。攀珠峰、接地氣、打持久戰,為的是讓技術創新的枝頭捅破“天花板”,讓技術創新的果實落到各行業的“地板”,這個從天花板到地板的過程,就是AI技術不斷迎來方向性改變、商業化應用的過程。
百度搜索就是AI技術規模最大的應用場景,尤其是隨著AI預訓練大模型、AIGC、AI數字人的大規模應用,百度搜索將推動AI創新技術的“人人可用”。
接下來,就正式進入我本次演講的主題《創新驅動增長》。
過去一年,無論是在技術層面還是在商業應用層面,人工智能都有了巨大的進展,有些甚至是方向性的改變。首先,先來看一個AI技術創新的案例。
剛剛,呈現在大家眼前的這段MV就是由AI作畫、作詞、作曲,一手操刀的。這是過去一年AI技術創新層面的一個代表。
之所以說有方向性的改變,這里指的是AI從理解語言,理解文字,理解圖片和視頻,走向了生成內容。AI作畫,是通過文字描述自動生成各類風格的圖片作品。百度的AI 數字人度曉曉,今年挑戰寫高考作文,40秒寫了40篇,得分可以排在總考生前25%。這是通過文字描述的題目自動生成文章故事的例子。
今天百度APP里有些視頻內容,是AI把百家號的圖文內容自動轉換成視頻的結果。這些都是 AIGC,也就是人工智能自動生成內容。未來,AIGC 將顛覆現有內容生產模式,可以實現以十分之一的成本,以百倍千倍的生產速度,創造出有獨特價值和獨立視角的內容。
當然,更讓人興奮的是商業應用層面的進展。
首先是自動駕駛。這里也涉及到方向性改變。過去大家認為,從L2-L5是一步一步來的。但其實L2之后,率先進入商用的很可能是L4,而不是L3。因為L2和L4的事故責任界定都是清楚的,L2出了事兒,責任在司機;L4沒有司機了,運營商要為事故負責。L3則是司機在需要時進行接管,事故責任很難界定,因此L3的普及需要更長時間。
百度L4級自動駕駛落地很快。截至2022 年第三季度末,“蘿卜快跑”累計訂單已超過了140萬單,運營范圍遍及北上廣深等10多個城市。在重慶和武漢,還開放了蘿卜快跑的全無人商業化運營。百度認為,無人車就是汽車機器人。今天,這些汽車機器人在城市街頭已經越來越常見,“人機共生”的愿景正在變成現實。
除了自動駕駛,過去一年我們還在多個領域看到了人工智能的商業化進展。最明顯的是在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改造方面,包括智慧交通、智慧能源、AI+工業互聯網這些領域。
智慧交通方面,百度今年八月正式被交通部列為交通強國的試點單位,百度ACE智能交通解決方案也落地到全國63個城市。根據實踐,百度對交通網絡的智能化改造可以將通行效率提升15%-30%,意味著GDP大約每年2.4%-4.8%的增長;智慧能源方面,百度智能云的AI巡檢覆蓋了國家電網90%的省網;AI+工業互聯網方面,我們也利用AI技術幫助火電廠實現了節能減排,如果按全國 1000 臺空冷機組折算,該舉措1年碳減排潛力可達 600 萬噸,助力國家“雙碳”目標達成。
AI在這些領域的商業化應用,需要針對每個行業進行端到端的技術調優。百度在人工智能領域已經摸爬滾打整10年了。這10年,我們累計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每年研發占比都超過15%,去年更是達到23%,這在全球大型科技互聯網公司中都是鳳毛麟角的。
這樣壓強式、馬拉松式的投入,使得我們在人工智能的各個層面都有領先的自研技術,可以說,百度做AI,能攀珠峰,就不爬玉龍雪山,包括從最底層高端芯片昆侖,到飛槳深度學習框架,再到預訓練大模型,只有先攀上這一座座技術珠峰,最后才實現了在應用領域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創新是一場馬拉松,百度能堅持跑下來,這背后的驅動力是什么?
我們認為是“反饋驅動的創新”。創新不是憑空想象的。創新是因為市場不斷地在給你反饋,你才有機會去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實現創新。
百度在人工智能領域,是為數不多的進行全棧布局的公司,從最底層高端芯片昆侖,到飛槳深度學習框架,再到文心預訓練大模型,各個層面都有領先的自研技術。這使得我們一旦遇到大的應用時,能夠進行端到端的優化,實現效率大幅提升。而端到端的優化,是因為我們能夠從應用側不斷獲得反饋,這就是“反饋驅動創新”。
比如,百度的昆侖芯片就是“反饋驅動創新”的代表。昆侖是中國第一款自研云端全功能AI 芯片,兩次獲得國家專利優秀獎,總計200多項專利。在AI芯片、國產芯片里都是非常領先的。為什么我們能夠在這方面領先?因為前端有一個巨大的應用“搜索”,可以基于反饋,實現端到端的優化。昆侖1代已在百度搜索引擎、小度等業務中部署超過2萬片,服務50多家外部客戶,是國內唯一一款經歷過互聯網大規模核心算法考驗的云端 AI 芯片。在搜索這樣國民級產品實時、海量的反饋下,新技術、新產品就不只有實驗室里的“理論高度”,還有大市場里的“實踐力度”。
實際上,整個百度移動生態,就是一個離用戶最近、吸引反饋最多的“創新磁場”。
我們堅持“智能搜索+智能推薦”的雙引擎模式,這讓百度的連接效率大大提升,用戶反饋也更加暢通。其中,作為用戶需求最直接的表達,百度搜索每天響應來自100多個國家、幾十億次的搜索請求,每一次檢索,都是端到端的反饋。在智能推薦方面,2022年第三季度,百度App信息流內容分發量同比增長23%。用戶評論、點贊、分享互動人次,都是大幅上漲,這些反饋讓百度APP更有“煙火氣”。
基于反饋,我們的商業生態也更加健康。我們通過“智能搜索+智能推薦”的雙引擎,憑借百度智能小程序、百家號、托管頁等基礎設施,聯合各行業的合作伙伴長效經營,提供內容和服務,讓用戶的需求獲得“閉環滿足”。閉環后,我們就可以通過用戶的反饋,知道所提供的內容和服務在哪一步有問題,如何來改進和創新,創新后又可以獲得直接反饋,再激發更多創新。
在這個閉環下,百度愿意攜手全行業伙伴,通過反饋、通過端到端的優化,做好內容和服務的長效經營,我們不僅要一起開“網紅店”,還要一起做“百年老店”。
總而言之,創新是“既要又要還要”,既要攀珠峰,也要接地氣,還要打持久戰。這個過程,處處需要摸著“反饋”過河。
目前,這一“反饋驅動創新”的模式,已經給百度移動生態帶來了新增長。
搜索的剛需性越來越強。過去一年,百度搜索的規模有增無減,年同比實現了17%的增長。百度APP也是強勁增長,今年9月,百度App MAU達到6.34億,同比增長5%。第三季度,移動端搜索查詢次數同比實現兩位數的增長,百度App信息流內容分發量同比增長23%。百家號的創作者數量已經超過500萬,創作者多元收入增長了2.3倍。
這一“反饋驅動創新”的模式,也給百度移動生態帶來了新方向。
第一個創新方向是搜索。最近,我們剛剛發布了搜索的兩大殺手锏技術,跨模態大模型“知一”和新一代索引“千流”。“知一“可以理解全網形態各異的資源,使得搜索不再受限于信息的形態,能夠將最全面、最合適的結果呈現給用戶。“千流” 則像一個高度數字化的超級貨架,能夠按照各種維度去劃分信息,在判斷你需求的基礎上,快速圈定篩選范圍,相比過去的搜索引擎,成本降了一半、速度快了兩倍。我們相信,用戶再微弱的反饋,也應該被重視;用戶再微小的需求,也應該被滿足。
第二個創新方向是“創作者AI助理團”。基于百度AI技術,這個團隊能夠實現從文案、圖片到圖文轉視頻的自動化創作。我們相信內容創作將進入“人機共創”模式,媒體、創作者可以進一步把寶貴的精力專注用在創造力上,創作門檻降到新低,內容生產力達到新高,創作者們能實現“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互聯網的內容生態也會因此發生新的革命。
第三個創新方向是 “百度APP數字人計劃”。我們要讓內容創作者實現“數字人自由”。通過將數字人技術與AIGC圖文轉視頻技術、TTS語音合成技術“三合一”,百度可以為媒體及創作者定制真人孿生數字人,你只需要輸入文本,就能生成有數字主持人口播的視頻。為中國青年網、青蜂俠定制的“青小霞”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下面就讓她給大家做個自我介紹(播放視頻)。
后續,我們還會陸續開放更多“數字人能力”,進一步降低“人均一個數字人”的成本。
以上創新都是反饋驅動。可以說,哪里有反饋,哪里就有創新。隨著預訓練大模型、AIGC、數字人等新技術的規模化落地,百度搜索、百度APP正在成為AI創新技術最大的落地場景,我們離用戶最近,離需求最近,我們要讓AI飛進千家萬戶。這也正是百度的使命——用科技讓復雜的世界更簡單。
我相信,讓世界變得更好更簡單的追求,也是大家共同的追求。歷史上,關于“永動機”的偏執追求,曾經困擾了一代又一代人,13世紀就有人試圖想制造它,但是直到21世紀也沒有人真正制造出來。但我想說,科技創新就是驅動發展的“永動機”,只要反饋不止,就能創新不停。2022年就要過去,2023年就要到來,讓我們一起,用科技創新“驅動”新年的車輪。
謝謝大家!
(所有會議實錄均為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
本文轉載自新浪科技。本站轉載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本網站對此聲明具有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