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近日利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對外海王星天體(TNOs)和半人馬小行星進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這些天體的復雜分子組成,并將其分為三大類別。這一發現為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見解。
外海王星天體是指太陽系中所在位置或運行軌道超出海王星軌道范圍的天體。研究發現,TNOs的表面成分并非均勻分布,而是呈現出多樣性。在測量的54個TNO光譜中,使用聚類技術,將其劃分為“碗型”、“雙傾型”和“懸崖型”三大類。
“碗型”占本次觀測的25%,其特點是水冰吸收性強且表面布滿灰塵,顯示出明顯的結晶水冰跡象,并且反射率較低,表明存在深色耐火材料。“雙傾型”占本次觀測的43%,顯示出較強的二氧化碳譜帶和一些復雜有機物的跡象。“懸崖型”占本次觀測的32%,具有強烈的復雜有機物、甲醇和含氮分子跡象,并且顏色最紅。
這三大類別與太陽系早期原行星盤的溫度梯度和冰線分布密切相關,表明了TNOs的形成位置和條件對其最終組成的影響。研究還發現,半人馬小行星的表面特征與TNOs不同,表明它們在靠近太陽的過程中經歷了熱演化和表面改造。
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TNOs和半人馬小行星的組成多樣性,更重要的是,它將這些天體的組成與其形成位置和演化歷程聯系起來,為我們理解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視角。未來的研究將進一步探索這些不同組成類型的成因,以及它們與其他太陽系小天體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