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在2025Inclusion·外灘大會上,中國銀行保險報聯合OceanBase海揚數據庫,與19家銀行機構編委單位發布業內首份《面向AI時代的中小銀行數據庫研究與展望》報告。報告首次明確指出:一體化數據庫是中小銀行應對國產升級與AI規模化落地的“最優解”,并總結了數據庫未來四大趨勢:一體化數據庫成核心方向;AI與數據庫深度協同推動智能化管理與多模融合;數據庫將突破算力瓶頸進化為“算力引擎”;未來5到10年,OceanBase等中國廠商有望進入全球數據庫的領先行列。
報告調研發現,中國銀行業數據庫國產升級進程在金融業處于領先地位。超50%的銀行核心系統已采用分布式數據庫,預計未來三年滲透率將突破90%,其中OceanBase以39.1%的市場份額位居首位,這與2025年7月IDC 發布的報告一致——OceanBase 連續兩年位列金融行業本地部署市場份額第一。
中國金融傳媒特聘高級專家、中國銀行業協會原首席信息官高峰在報告解讀中指出,政策引導、技術驅動與市場需求三力合一,把銀行業推進國產升級“深水區”。城商行步伐明顯快于農商行,核心系統“選分布式、用一體化”已是行業共識。他強調,當下,金融業正面臨著國產升級加速推進與AI全面迸發的雙重浪潮,一體化數據庫作為承載金融業務與數據智能的核心底座,戰略地位愈發凸顯。
而對于眾多中小銀行來說,推進核心系統國產升級與AI規模化應用時,仍面臨三大痛點:關鍵業務系統的高并發承載壓力、實時數據分析能力不足、AI應用落地門檻過高。加之技術人才短缺與預算限制,中小銀行亟需高性價比、低門檻的解決方案。
為此,報告指出一體化數據庫是破局關鍵。報告將一體化數據庫定義為集單機分布式一體化、TP+AP一體化(HTAP)、多模與檢索一體化于一身的數據庫系統。它通過一套架構,實現平滑擴容與低成本運維,靈活適配不同規模業務;以“一份數據、一個引擎”實現交易與實時分析同源處理,可支撐毫秒級風控、實時營銷決策;通過融合關系型、文檔、時序、向量等多種數據模型,大幅降低AI應用門檻。報告認為,其“最低成本最大化滿足業務需求”的特點,精準契合了中小銀行降本增效與快速智能化的核心需求。
報告以OceanBase海揚數據庫為例,展示了一體化數據庫在銀行核心、關鍵業務系統的顯著成效。
例如,北京銀行6個月內平滑遷移40余套業務系統至OceanBase,至今上線系統已超百套,統一技術棧后,采用分布式架構后,硬件成本下降70%;利用“數據庫+AI”雙向賦能,加速風控、營銷等AI模型迭代。四川銀行48小時內一次性割接133個關鍵系統,建成“兩地四中心”高可用架構,災備等級近6級,創行業紀錄。OceanBase的準內存架構,可在同一套集群同時兼顧事務(TP)與分析(AP)。以信貸審批為例,其既能實時處理貸款申請交易,又能快速分析客戶歷史交易與資產負債,顯著縮短信貸審批時長,提升效率與服務質量。四川農商聯合銀行基于同一引擎建成“三地四中心五副本”容災架構,實現數據庫級自動切換,全線上智能信貸系統把助農貸款審批時間從3-5天縮短至最快1分鐘,極大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務效率。
OceanBase CEO楊冰表示,在AI時代,金融業務正從TB級邁向PB/EB級,業務場景從單一TP或AP轉向“實時交易+實時分析+AI推理”融合,并提出降本增效、架構簡化及數據安全等要求。一體化數據庫將“單機與分布式、TP與AP、多模數據與AI能力”深度整合,恰好契合這一痛點,成為當前最優選。
據了解,作為一體化數據庫,OceanBase歷經十余年金融場景磨煉,已服務超100家銀行,是首個服務全部政策性銀行、5/6國有大行及20余家資產超萬億銀行的中國數據庫。面向AI時代,OceanBase正積極推進“Data ×AI”戰略,將混合檢索、PowerRAG等AI能力融入一體化數據底座,打通“數據-模型-業務”閉環,加速AI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