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10月19日消息,10 月 18 日,奇瑞舉辦 2025 奇瑞全球創新大會,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同躍在現場表示,2025 年奇瑞開啟了資本市場全球化的新征程,正按照世界 500 強企業、全球化上市公司的標準,全面提升企業治理與經營水平。
現在奇瑞在海外市場的營收已經接近一半,未來海外市場的營收貢獻、海外屬地的員工數量會遠大于國內。要讓奇瑞這艘全球化的“航母”,不斷消除浪費,提高運營質量,會掙錢,能自我造血。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奇瑞國際業務事業部常務副總經理張升山在大會現場表示,奇瑞集團計劃在未來幾年陸續建立 26 個海外研發中心。
附尹同躍發言如下:
歡迎來到 2025 奇瑞全球創新大會!今年是我們第四次舉辦這樣的科技盛會。我們精心籌劃了 20 多場高規格活動,匯聚了來自全球的 3000 多位嘉賓,主要任務就是搭好戲臺,讓全球的創新英雄、創新天才們來“唱戲”。
前幾天,2025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三位經濟學家因為“解釋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而獲獎。頒獎詞中特意強調 —— 持續的經濟增長必須依靠不斷的創新。這一深刻洞見,與我們今天探討的主題高度契合,也和奇瑞長期堅持的理念完全一致。
最近一段時間,我走訪了歐洲、北非等地。每當在海外街頭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汽車,尤其是我們的新能源車,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隨著中國汽車集體加速“出海”,一些新的挑戰也浮出水面:有的品牌“水土不服”,有的品牌在安全質量上栽了跟頭,有的因本地化配套不足引發政府和用戶的抱怨,損害了中國品牌的整體形象。
這些問題時刻提醒奇瑞:全球化不能只追求規模和速度,關鍵要可持續,要以用戶可承受的價格、可信賴的質量、可持續的發展,來建立中國汽車“安全、可靠、高端”的新形象,要擁有國際化思維,當好全球企業公民,成為各國政府的座上賓,為各國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拿出中國方案,做出中國貢獻。
而實現這一切的關鍵,在于我們是否擁有一個真正全球化的創新體系,支撐我們的技術、標準、質量安全、用戶體驗,經得起全球不同市場、不同文化的考驗,得到全球用戶的喜愛和信賴。
所以,延續我們每年先“吹個牛”、立個目標、然后全力以赴去實現的傳統,繼“新能源不客氣”“智能化不客氣”之后,今年,我們要響亮地喊出:奇瑞的全球化創新體系,也要“不客氣了”!
我們要通過建立覆蓋新能源、智能化、AI 化等領域的全球化創新體系,讓奇瑞擁有“反內卷”的能力,推動品牌持續向上,實現可持續的國際化;要能夠滿足不斷出現的各種法規要求,真正做到“難者不會,會者不難”;要以技術創新賦能奇瑞產品創新,并帶動商業模式、企業管理、產業生態的全面升級,讓奇瑞從傳統車企快速轉型為全球化高科技生態集團。
熟悉奇瑞的朋友們都知道,奇瑞喜歡“吹牛”,但從來不“瞎吹牛”。經過多年積淀,奇瑞已初步構建起面向未來的全球創新生態,它包括三大核心體系 —— 技術創新體系、文化創新體系、管理創新體系。三者相輔相成,三足鼎立。
第一個也是最核心的,就是技術創新體系。一會兒,高新華博士的報告還會詳細展開。我們依托全球 120 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市場優勢,開展全球技術掃描、對未來需求和技術發展的洞察,實現深度本地化開發與驗證;通過全球 1+7+N 的研發布局,整合全球創新資源,實現代際領先的新技術布局。
我們通過創新賦能,開發極有競爭力的全球化產品,把產品賣到德國,就要有德國車的味道;把產品賣到日本,就要有日本車的味道。要實現產品出海、技術應用出海,讓更多的百年老店、更多的全球伙伴共享奇瑞的技術和平臺,實現技術創新的“In Somewhere,For Somewhere,Be Somewhere”。
我們所有的創新活動,每一天,每一刻,都在奇瑞全球范圍的兩大實驗室體系里,持續地產生“核聚變”——
內部,是我們的 300 多個“瑤光實驗室”,攻堅 500 多項近期重大課題。
外部,是我們無邊界的、開放的“開陽實驗室”集群,與全球 100 多所頂尖高校合作,聚焦從 0 到 1 的原始創新,開展 1779 技術工程,有 17 個大方向,79 個子項目,已經發掘了前沿課題 4000 多項。開陽實驗室以“小步立項、滾動牽手、多頭輸出、沿途下蛋”的靈活機制,打通了科技轉化的“最后一毫米”。
瑤光與開陽,一主內,一主外,在奇瑞集團自身 3 萬人研發團隊的基礎上,聚攏并拉動了全球超過 5 萬名的“編外”院士、工程師和科學家,讓我們的技術創新體系 24 小時不間斷、365 天不停轉,新技術、新專利源源不斷地“下線”并產業化。
這一切,最終構筑了奇瑞琳瑯滿目的“技術貨架”。今天,我們的“貨架”上,已擺上了新一代 AI 智能車架構、犀牛電池、軸向磁通矢量雙電機、Carmind 智能體、即將量產的 L4 級自動駕駛等一系列尖點科技。它們不僅都具有“全球首創”“全球最高”等過人之處,更重要的是,它們的底線是安全可靠 —— 不夠安全,絕不上車!
可以說,在奇瑞的“技術貨架”上,安全技術始終擺在最核心、最突出的位置。我們建立了全球 1.2 萬個真實交通安全事故案例的數據庫,主動對標全球最嚴苛標準,在滿足國標的基礎上,還形成了 100 多項奇瑞特有的、超越國標的安全標準,覆蓋主動安全、電池安全、碰撞安全、救援安全、健康安全、信息安全、功能安全等七大方向。
正是對“安全”的信仰,讓我們敢于挑戰側碰后翻滾、三車夾擊、高空墜落、電池刮底等一系列極端工況的瘋狂測試。前天,縱橫 G700 成功橫渡長江,采用的就是奇瑞全球首創的方舟水陸兩棲系統。大家看到的,或許是它炫酷的部分,但在我們眼里,那是 IP68 級防水技術、雙動力雙冗余備份技術、高于船舶行業標準的水下穩性技術等一系列安全技術,從奇瑞“技術貨架”上被靈活調用、精心組合的結果。
我們根據用戶的需求,像轉動萬花筒一般,對各類技術進行創新組合,打造出適應“海陸空”全場景的、安全可靠的超級產品。截至目前,奇瑞已累計 54 款車型獲得全球五星安全評價、是獲得全球五星最多的中國品牌。奇瑞一定要、也必須要成為世界最安全的新能源、智能化車企。
第二大體系,是文化創新體系。創新之路,一定是九死一生。我們全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崇尚實干的文化土壤,加大創新投入,加大引入全球高端創新人才。
在產學研合作中,特別是在開陽實驗室,我們以各種靈活機制,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加盟,歡迎直接入職,也可以項目合作。奇瑞提供思路、市場、資金、管理、團隊,給政策、出平臺。我們推行“成果共享、風險我擔”的機制,成則給予股權,產業化;敗則給“車馬費”,奇瑞承擔損失。
第三大體系,是管理創新體系。一位行業老領導曾提醒我:“奇瑞今天的規模已經不小了,再追求銷量意義有限,要追求成為全球質量的標桿、管理經營的標桿、成為全球一流品牌,才更有意義和價值!”所以奇瑞始終堅持 —— 質量比銷量更重要、創新比利潤更重要。當然,銷量和利潤也很重要!
我想起很多年前,有個 CKD 項目曾從德國引進零部件,其中部分存在瑕疵,后來我們把這些零部件修復好之后重新使用。一位從本部來的質量工程師看到后,竟當場失聲痛哭,認為這有損他們的品牌形象。
這種深入骨髓的質量意識、品牌意識,正是世界級品牌的底蘊所在。我常想,如果有一天,奇瑞也有員工因一個質量問題而痛心疾首,甚至嚎啕大哭,那我們就真的離世界級品牌不遠了。今天奇瑞人的質量意識、品牌意識正在快速蘇醒!
今年,奇瑞也開啟了資本市場全球化的新征程。我們正按照世界 500 強企業、全球化上市公司的標準,全面提升企業治理與經營水平。現在奇瑞在海外市場的營收已經接近一半,未來海外市場的營收貢獻、海外屬地的員工數量,會遠大于國內。
奇瑞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全球化企業,必須具備與之匹配的全球化運營能力 —— 組織更敏捷、決策更精準、風控更前瞻、跨文化融合更深入。管理創新,就是要讓奇瑞這艘全球化的“航母”,不斷消除浪費,提高運營質量,會掙錢,能自我造血。
各位朋友,技術、文化、管理 —— 三大創新體系協同并進,最終指向一個目標:讓奇瑞成為用戶喜愛和信賴的全球化高科技生態集團。
面向未來,我們歡迎更多有創新資源、有創新技術的人才和奇瑞一起創業,合作共贏!也期待更多的院士、專家、高校機構等,加入我們的開陽實驗室和協同創新聯盟,大家一起聯合開放創新,擁抱這個偉大的創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