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萌蛋
編輯 / 朱婷
運營 / 小餅干
同聲傳譯、談判官、醫生、律師、警察、法官、金融高管……放眼望去,幾乎所有代表著所謂“精英形象”的職業,全都遭遇過國產職業劇的“荼毒”。
人們的目光總是習慣向上看,這也是為什么大部分的職業劇都選擇披上“精英”的外殼,仿佛有了這些身份,主角就真的能成為行業呼風喚雨的大神,掩蓋他其實是個連打印機都不知道怎么開的廢物。
這也難怪每一部職業劇播出后,就少不了這句評論——“但凡這個劇組有人上過一天班”。甚至有觀眾喊話,編劇們要是實在沒素材,建議組隊去觀看李佳琦的《所有女生的offer》,看看職場中真實的高管究竟是什么樣,治一治編劇們的“戀愛腦”。
跟職業有點沾邊,但不多
最新一部國產職業劇——羅云熙、吳倩主演的《追光者》,正在熱播中。
故事聚焦在民間公益救援組織這一被大家熟知但卻知之甚少的職業身上。
kk原本以為,《追光者》能夠通過劇集,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在大小災難中總會挺身而出的“藍天救援隊”背后的故事,展示更多民間公益救援究竟是如何招募、培訓,以及組織運營上等更加職業化、專業化的內容。
然而,從已播出的7集內容中來看,場面鋪得很大、專業技能展示的鏡頭有很多但沒有詳細交代,更多還是男女主角之間“傲慢與偏見”的曖昧沖突。
至于公益救援究竟是什么、為什么需要公益救援組織以及公益救援該如何做,這三個最迫切需要答案的問題,尚未得到更多的解答。
該說不說,也不足為奇,國產職業劇的老毛病了。
就像當年的《翻譯官》一樣,作為很多英專生的畢生目標,成為同聲傳譯的條件極為苛刻,但在這部劇的講述下,同傳好像變成了一個不需要專業素養也能勝任的職業。
總結下來,故事很煽情、場面很震撼、愛的火花一觸即發,但專業度不夠、參考性不高……這些,正是大部分國產職業劇的通病。
披著職業劇的外殼,但劇集內容重點又都放在戀愛關系上。好像在這些劇的主創團隊看來,不論什么職業,都只是主角們身份的輔助或是光環加成,最要命的還有放進去的那點職場元素,都顯得很懸浮,這往往就是缺乏職業常識的表現。
結果就是:從業者也好,觀眾也好,都很難在劇中找到共鳴。好一點的,觀眾不挑刺,大抵也是因為故事原型值得所有人尊重吧。
職業體驗的重點是體驗
書接上文。
為什么觀眾總是會出現“但凡這個劇組有人上過一天班”的評價?
就拿最近的《玫瑰之戰》來說。劇的開始,有一段豐盛(黃曉明飾)帶著顧念(袁泉飾)去辦公區的長鏡頭,這個鏡頭也存在于《傲骨賢妻》,無論是從鏡頭調度還是說話語速,《玫瑰之戰》都輸得非常徹底。
在這段長鏡頭里,美版故事主角從步頻到語速都在爭分奪秒,代入感強到已經不需要再額外強調她的律師身份。對比《玫瑰之戰》,兩個人悠閑得像是在逛超市買菜……剛剛結束全職媽媽生活,重返職場的律師真的可以這么閑嗎?工作很好找嗎?
醫療劇隸屬國產職業劇的一大類別,其中,白大褂的正確穿著方式、無菌操作的步驟、無菌區的范圍,以及正確的問診流程等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不管拍了多少部,觀眾罵了多少次,醫療劇后來者都總是能在這些一模一樣的地方出錯,但凡主創團隊有一個人可以去核實一下專業信息、提前做做功課,都不至于此。
說至此,kk想起來此前采訪白宇帆時,他說,在拍攝《歡迎光臨》之前,劇組提前安排演員進入酒店實地體驗和學習過如何成為門童、如何在酒店工作,這些體驗和學習對于他們的表演,有著非常大的幫助。(此處沒有說《歡迎光臨》很好的意思,單就想討論演員的處境。)
如今,在疫情的大環境下,影視劇拍攝周期縮短、拍攝時間緊張,越來越多的演員對職業的了解僅僅來源于劇本,既沒有體驗職業的時間,也沒有體驗職業的機會。這就導致,很多時候,演員是缺乏情節、戲份是否合理的判斷性的,再加上導演、編劇的專業缺位,一部注定不會被觀眾買單的職業劇就這么成形了。
不過,在kk的印象中,有很多的好演員,在接到角色后,會通過各種途徑去接近即將進入的角色。演員趙子琪在采訪中()表示,為了飾演空姐的角色關注了很多航空相關的公眾號、直到現在也還關注著一位機長;也曾經為了飾演“小三”閱讀大量文學作品,在朋友圈發布摘抄還被朋友調侃“心思活絡”。
在她看來,即使無法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職業體驗,為了更好的詮釋角色,演員也需要儲備很多關于角色的知識,這既是職業體驗的另一種方式,同樣也是自我充實的過程。
而另一方面,相比職業本身是什么樣子,粉絲可能更關心的是職業制服穿在演員身上是否帥氣,部分演員更關心的則是什么時候拍完別耽誤下一份工作。
明明所詮釋的職業本身有著許多閃光點和值得講述的故事,可是沒有人寫、也沒有人聽。
比起職業的魅力,大家更多的是在享受職業所帶來的光環,以及如何通過這份光環完成演員個人的星途塑造。
造星在前,職業在后,是國產職業劇最大的特點,也是最讓人覺得難過的地方。
再次回到《追光者》,劇中羅云熙的詮釋本質上亦是懸浮的。作為觀眾,本身就很難想象他瘦小的體格可以完成繁重的救援任務,而這種不信任在他災區飆車后頭發仍然紋絲不動之后,基于外在的人物塑造也就沒啥說服力了。
當然,未必精致的人就沒有力氣,但作為演員,讓觀眾信服角色靠的是表演,這也是演員的職業素養。
好的職業劇是什么樣的?
我們就拍不出好的職業劇嗎?
當然拍得出。
往近了看,《獵罪圖鑒》、《關于唐醫生的一切》、《警察榮譽》,都算是國產職業劇口碑、收視雙收的作品。
《獵罪圖鑒》的主角職業是模擬畫像師,就像《法醫秦明》一樣,把對于警察這個職業的描寫,具像化到了更加細分的工種,讓更多的人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警察的工作。整容、校園暴力、人口販賣、空巢老人、家暴……在每一個案件的背后都在關注著更深層次的社會議題,即使沒有愛情戲,故事也照樣出彩。
而《警察榮譽》則趨于日常瑣碎和平淡,圍繞著八里河派出所的民警們講述派出所民警的日常故事,日常瑣碎也精彩異常,純純一個劇版《守護解放西》。
相比每天派出所雞飛狗跳的師徒日常,愛情線雖然很淡,卻也絲毫沒有影響故事的精彩程度,故事生動到就好像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一個八里河派出所這樣的地方,大家每天都這樣吵吵鬧鬧地生活著。
《關于唐醫生的一切》則替國內的醫療職業劇稍微挽回了一些臉面,不再是披著白大褂的戀愛番,空降女大佬靠實力讓所有質疑她能力的人閉嘴,完整塑造了一位搞事業的女強人。
同時,循序漸進的感情線也沒有讓觀眾覺得喧賓奪主,反而有些錦上添花,不僅不反感,甚至還能同時嗑到好幾對CP,而這一切,都是以講好主線的醫生故事為前提。
細數這些劇之所以能收視口碑雙豐收,最關鍵還是在于他們都有在好好講職業,相信能夠通故事本身傳達職業的魅力。
當然,在好的劇本下,愛情和職業也是可以兩者兼得的。
就像和《追光者》同一位導演所拍攝的劇集《你是我的城池營壘》,既講清楚了特警和醫生兩份特殊的職業,也讓馬思純這位不太適應CP“體質”的女演員,成功在那段時間收獲了一波“CP粉”。
此外,無論是橫向對比早年間的TVB刑偵劇《法證先鋒》《鑒證實錄》《讀心專家》,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還是縱向對比在制作和內容上早已超越我們許多的歐美劇、日韓劇,kk認為最值得借鑒學習的還是在于:編劇對待編劇這份職業的態度要足夠認真。你能透過劇感知到,這些編劇有真正地觀察、了解甚至體驗過筆下的人物和職業,而非憑空想象。
就像韓劇《小小姐們》中一段非常經典的臺詞,當女主角被問到如果有錢想買什么時,她回答:冬季大衣。
只需要這一個回答,觀眾就能知道,編劇是真的很懂貧窮。
需要用心的夜不僅僅只有編劇,一部優秀作品的完成,和每一位作品的參與者都息息相關。
其次是要貼合實際,聚焦職業真正該做的事情,能夠讓觀眾從角色的經歷中獲益。就像講法律人的故事要能真正做到普法,寫任何一個職業,都應該讓觀眾從角色身上獲得信息點和積極引導。
目光不要只盯在所謂的“精英階層”,像《警察榮譽》這樣的普通人的故事同樣能夠受到大家的喜愛,就證明了觀眾有足夠的審美可以欣賞好的故事。
最后,結合當下語境寫新的故事,我們其實有大把的社會議題等待直面和表達。如果文藝作品不探討中年就業瓶頸、不探討女性職場歧視、不探討醫患關系,只寫糖水片和偶像劇…….終有一天,當我們不再年輕、當雪花落到我們肩頭時,結果恐怕也是無人回應。
圖源:微博、豆瓣,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