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耳東陳
編輯 / 阿? ?筆
運營?/ 小餅干
網友銳評:留給黃景瑜的兵種不多了,希望他能夠繼續穩扎穩打,一部一個兵種,繼續努力在娛樂圈服兵役。?
消防題材的《他從火光中走來》已經是黃景瑜演的第N部軍警職業相關的作品,這部劇的播出契機也很玄妙:
前有黃景瑜「在娛樂圈服兵役」的人設深入人心;中有傳聞中原著作者為黃景瑜整整等了4年,就是為了讓29歲的黃景瑜演29歲的林陸驍;后有《我的人間煙火》被群嘲,「潑天的富貴」和「輕舟已撞大冰山」的對比不可避免。?
就連《他從火光中走來》開播時,百余家消防藍V聯動的排面到了網友這里有了另外的解讀:黃景瑜受不受益不知道,但中國消防肯定是最大受益人,臣妾此身分明了……(溫馨提示:《我的人間煙火》開播發布會當天,也有消防員專屬廳,20+消防員到場支持。)
玩梗起哄都好,那是觀眾的自由。行業應該看到的是,拉來流量搞制服誘惑(不止「兵役」)是否真的是明智的雙贏之舉,觀眾對職業劇的審判到底是戴著有色眼鏡的無差別攻擊,還是說得真在理。
火光燒掉了一部分遮羞布,也照亮了一些職業劇上的創作誤區。
一、職業=跳板
說回到黃景瑜服兵役這件事。
從電影《紅海行動》到近兩年的《破冰行動》《罰罪》《愛上特種兵》《王牌部隊》,他深入人心的熒屏形象確實不是軍人就是警察,現在又多了個消防員。
對于演員來說確有戲路窄的風險,但演員在選擇角色上也是被動的,演了個茄子所有紫色都來找,這是不爭的事實。且某種程度上,能夠演好一個類型的角色也是本事,尤其是軍警類對體格、體能要求都很高,做到看起來像并不容易,細皮嫩肉的味兒不對,放不下包袱的沒有魂兒。
換句話說,服好娛樂圈的兵役,也得有金剛鉆。但總有頭鐵的創作者和流量不信邪,所以才有了熒屏上各式走樣的「制服愛情劇」。?
——對于資本來說,通過流量變現并進行價值增值是核心目標,具備相當粉絲基礎的流量小生就成為首選:女性粉絲占大多數,有錢的姐姐們有購買力,是廣告主們潛在的客戶;有閑的妹妹們有戰斗力,萬一翻車粉絲燒愛可比公關或水軍上心,哥哥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不管拍成什么樣都有粉絲托底,目的達到了。
——對于流量來說,「制服」系的劇一般隸屬正劇掛,公安消防國安醫療題材本身特殊,意味著大制作和強班底,以此作為跳板實現轉型,成為很多流量小生職業規劃中格外重要的環節。在粉絲心目中也是「好餅」,堪比「飛升」的籌碼。
底層邏輯厘清之后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罵聲一片仍舊不能改變現實。
所以在看到《他從火光中走來》這種,起碼秉承著對消防行業的敬畏和對觀眾尊重的心態拍出來的作品時,即便它在敘事節奏有些散碎和凌亂,觀眾仍覺它「值得潑天富貴」。
首先它呈現了一個消防站應有的建制:林陸驍和楊振剛作為站長和指導員,典型的一個爹一個媽帶一群孩子的軍警類型劇標準配置,火爆和溫柔相對,業務和思想相連;隊員里的「大腦」是余奇磊,結構力學家,也讓觀眾對救援的科學性有了新的認識;劉如意,「沒有他這個家都得散」的黏合劑;新兵一九、十全,地震遺孤立志繼承衣缽,傳承的代表。還有一個樓明遠,消防改革背景下理念和知識的「鯰魚」,上價值的部分從這里找指定沒問題。?
更重要的是,這些演員從外形到行走坐臥,是那么個意思啊!體型高矮胖瘦都有,救援上山下海鉆洞,需要力量型的也要靈巧型的,看起來真;行動或生活都沒有包袱,救援現場免不了灰頭土臉的埋汰樣,平常也糙,包括但不限于襪子一周不洗,睡相差外加磨牙打呼放屁。
演什么像什么說的就是這個理。?
這些年通過制服劇轉型成功或令人眼前一亮的演員或者劇不少。比如前幾年賈乃亮演的《空降利刃》,他一改綜藝中的搞笑或熒屏上的奶油氣,粗礪硬朗打磨出的「鍋蓋頭」氣質詮釋出了從王牌飛行員到空降兵的成長起伏。《你是我的城池營壘》中白敬亭飾演的特警隊長邢克壘,身形挺拔身手利索,娃娃臉也有棱角,關鍵是可以相信「尊敬的特警先生」能夠在危難時挺身而出,不至于一戳就折了。
制服劇可以當跳板,互相利用后并拆臺還是雙向奔赴彼此成就頂峰相見,一念之差結果天上地下。
二、專業=無戀愛
披著職業劇的皮戀愛一直被觀眾詬病,只見愛情不見行業確有其事。
但有的創作者可能沒搞清楚觀眾為什么罵或者罵的重點是什么。
一不是不許職業劇中談戀愛。任何職業目前為止大部分是由正常的人類從事,是人就有感情,七情六欲再正常不過。
同為消防救援題材,海外長壽劇《緊急呼救》至今拍了六季,里面感情關系比塌了的房子重力結構還復雜,不止有異性三角螺旋戀,還有同性之愛,但是人家的救援主線故事一點都沒耽誤,由此展開的對于消防救援建制、社會意識形態乃至種族觀念的延伸思考更是發人深省。?
TVB早年的一大堆律政刑偵劇,來來回回那些演員,歐陽震華、關詠荷、蔡少芬、吳啟華、林保怡、陳慧珊,單看這些名字能夠想到并「拉郎」的CP組合已經比蜘蛛網還密,是不是也沒影響《壹號皇庭》系列,《陀槍師姐》系列和《鑒證實錄》系列成為一代人的職業啟蒙甚至職業理想?
真正的職業劇包容性比想象中大太多,它不僅能裝下情愛,還能記得一個時代,留住一群人。
二是不要忘了對職業起碼的尊重。任何被搬上熒屏或者暫未被搬上熒屏的職業,都有其神圣性,它承載著心之所向的人的夢想,投射的是現實中對這一群體的態度。以專業換取美人一笑并非浪漫,是愚蠢——比如把滅火器當玩具,和幽王擊鼓取悅褒姒有什么分別。
這里插播一段題外話。有時候用感情線填充故事內容實屬無奈之舉,鍋不只是演員的。任何專業都有門檻,對于門外的人來說是有壁的,普通人而言不了解無妨,創作者不懂就很致命。因為對行業無知鬧出的笑話比比皆是,不只是制服系的職業劇,任何職業劇空洞乏味的根源都在于創作者本身對于所寫的行業知之甚少,或者閉門造車,或者蜻蜓點水采風后便匆忙上手,專業不夠也就只能感情來湊。
不禁讓人聯想到現在網文寫作的現狀——卷到一個新高度,作家為了實現小說中的設定惡補相關知識的新聞并不少見,考過執業醫師、司法考試、CPA的神人們并不在少數。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給觀眾或者讀者一杯水,還望創作者們周知。
三、專業度高=觀看門檻高
好的職業故事,專業程度是重要衡量標準。
專業并不等于門檻高,生活中常見的職業和普通人之間是沒有壁的,自視甚高、故弄玄虛或者壓根講不好故事才是講述各種職業故事最大的門檻。?
基于此,不難看出《他從火光中走來》走的是親民路線。對于消防員群體,觀眾了解一部分:他們不僅負責救火、救災,也會解決生活中意想不到的問題。
比如:幫助好奇吞燈泡結果拿不出來的人,戒指卡手上摘不下去的人,腦袋別護欄里動不了的人……還比如:捅馬蜂窩、抓蛇、救貓等等。這些其實在此前相關消防紀錄片中也有如實拍攝記錄,真實性可見一斑。
也有觀眾不了解的部分。比如并非每一次的救援都是以命換命的英雄自戕式悲壯,地震救援需要科學合理的規劃,除了團隊合作,還需要結構力學專家進行科學的判斷,甚至滅火器的使用都有上風和下風的區別。深入淺出地講故事,對于消防戰士的日常是一次集中的體現,也是對消防知識的一次集中的普及。
再舉兩個和制服系關聯度不大,甚至不算職業劇的例子。以塞罕壩固沙造林為背景,講述一代青年學生投身壩上令荒漠變綠洲的《最美的青春》,雖然是年代劇的序列,但其中對于撒種、育苗、植樹的生態科普,專業程度甚至遠勝一般的職業劇;以及《山海情》,農業專家帶領西北人民種蘑菇致富的專業描繪同樣堪為范本。
職業的魅力因為專業閃光,專業的刻畫一定不是觀眾拒絕任何一部真正職業劇的理由。
而演員和影視行業最大的魅力是能在戲劇的環境中無限體驗別人的生活,請珍惜,別辜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