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程書書
采訪&編輯 / 朱婷
運營?/ 小餅干
小時候讀古龍小說,最羨慕《陸小鳳傳奇》中陸小鳳和西門吹雪這對組合。
一個生性活潑好動、三教九流都喜打交道,什么都愛嘗試;一個是孤寂、專注,為劍癡迷的頂級劍癡。不同的背景,卻成為好友;差異的性格,卻能相約同走江湖;很少見面,但每次都在生死關頭。
周軼君和任長箴的友誼就有些陸小鳳和西門吹雪相處的味道。一個精力充沛、熱愛嘗試;一個專注、執著。生活之中,二人也很少見面,相處共事卻又莫名的互補融洽。
與陸小鳳和西門吹雪的相識于武藝切磋一般,周軼君和任長箴相識于二人的所長——紀錄片。
初識之初,周軼君并不知道任長箴導演給人看紀錄片是需要收費的,只是帶著尋求指導的想法找了過來,希望任長箴能幫看一下自己做的紀錄片,基于此前對周軼君的賞識,她欣然答應。據任長箴后來回憶:兩人相見甚歡。
如同江湖中的武俠人物結交,英雄雖然短暫相識,卻能惺惺相惜。在此之后的周軼君和任長箴見面不多,卻延續了友誼。
而在今年,二人迎來了兩次“江湖”相聚,一次是4月22日發布的環境主題紀錄片《碳路森林》,二人共同擔任導演,豆瓣評分8.2。另一次就是9月20日在優酷人文頻道開播的聊天節目《第一人稱復數》,同為導演,各有所長。
鏡頭下的環境生態是客觀存在,而女性視角的世界就有著一定主觀色彩。究竟當前語境下,普通女性在社會、科學、生活等多方面的思考和討論會是什么?走出性別框架,女性聊天聊的又是什么?我們先后同任長箴、周軼君聊了聊。
一、“攔”與“拽”的組合
《第一人稱復數》播出后,以其超廣度的視角、新鮮的觀點、大膽的選題收獲一眾觀眾的好評,豆瓣上更是打出了9.2的高分。
從任長箴和周軼君以往的作品來看,這樣的口碑似乎是可以預料的。然而周軼君卻坦誠節目策劃之初,她是有過糾結和猶疑的。
對于周軼君來說,節目主持人是一個全新的角色。一檔談話節目中,主持人除了對于所聊選題輸出自己的觀點,還需有著控場能力。做到這一點就要求必須對場上的每一位嘉賓都有著一定的了解。而這比起周軼君早前在《圓桌派》、《鏘鏘行天下》等談話節目擔任嘉賓時,就要增加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以及場上的應變能力、認真程度和細心。
周軼君最后選擇嘗試是因為制作團隊。其中團隊里的任長箴也是讓周軼君愿意去挑戰《第一人稱復數》主持人這件“棘手”角色的原因之一。
在周軼君口中,碰到任長箴以后的自己判斷會更準確一點。“因為我可能一天就做了10個判斷,她會告訴我9個都是不可行的。”
早前在拍攝《碳路森林》的時候,周軼君對于無拍螞蟻森林萌生興趣,打算跟隨當時的一個巡邏隊上山拍攝,但任長箴卻說出幾個客觀存在的問題:攝影器很重,可能背不上去;夜間光線條件不好,可能會拍不到東西以及可能會下雨。“她會考慮很多,后來我想了一下,覺得她說的是對的。”
而在任長箴眼里,周軼君則是可以容忍自己,和可以幫自己突破黎明前黑暗的存在。“她不情緒化,能看見我身上的屬于我自己的一部分價值觀,可以包容我的壞脾氣。”
任長箴坦言自己的脾氣不好,甚至到了會因為意見不和拍桌子跟所有領導說不干的程度。但周軼君卻能很融洽的解決這一部分。“當我做95%,最后的5%我做不了,要前功盡棄的時候,她是能幫我走完這5%的人。”
興趣驅動下周軼君愿意去做各種嘗試和迎接挑戰,而理性考量事物準確性的任長箴很會篩選和判斷,二人各自性格下的工作擅長天然的互補對方,用周軼君的話總結二人的關系就是:“我靠她攔著,她也靠我拽著。”
二、一個走出性別框架的談話節目
確定要做節目后,任長箴找到了曾主持女性談話節目《半邊天》的主持人張越開策劃會,想聽取一些經驗。張越給了她非常重要的建議:聊的話題不能局限于有女性標簽的東西。這也符合周軼君心中對這檔節目的定位。
不以性別做定性,但是節目的主創團隊從導演、策劃到主持人都是女性,這很難不讓人將節目貼上女性訪談的標簽,播出時就有人評論這是女版的《圓桌派》。對此,任長箴和周軼君都表示無法左右觀眾想法,但掙脫刻板印象里對于女性訪談節目的框架,是她們做這檔節目的共識。
性騷擾、閑聊全宇宙、自然律、萬物有靈、智能來了......《第一人稱復數》的議題不僅僅包含女性的話題,也關乎人性、全宇宙、科技進步、審美等等。而節目在第一期《這就叫性騷擾》的話題中,就請了一位男性嘉賓——專門打這一類官司的呂孝權律師。
周軼君解釋請呂孝權律師也并非是因為他是男的,而是剛好他在這個問題上有發言權,也表達得很好。“我想展現的是女性可以關心所有的事兒。我們不追求絕對的性別平等,但在話題面前我們是平等的。”
不去強調性別之間的不同,而是在主創團隊都是女性的這個巧合下,從女性視角出發,去探討所有的普遍議題,這是這檔節目所表達的。
當然,節目跳脫出的框架可不止議題,就連節目的形式也不拘泥于現有的條例。第五期《自然律》中,一開始是周軼君和陳丹燕老師、止庵學者三人在錄播廳里聊植物,但任長箴認為:“聊植物怎么能沒有植物呢?就在演播廳里聊多沒有意思。”于是五分鐘后,節目“任性”的轉換到了植物園里,周軼君和陳丹燕拿著月季花聊議題。
同樣的“叛逆”還發生在任長箴的剪輯里。第二期《閑聊全宇宙》中,毛尖聊國產電影時聊到一眾大家并不是很熟悉的老電影,節目里對應插入有電影的片段,儼然一期老電影盤點的專題片。
“我們完全不拘泥于任何,這個東西取決于我們覺得怎么表現是最舒服的。”
三、知識分子氣質
不拘泥于任何的《第一人稱復數》,任長箴給了它一個定性——知識分子氣質。
“知識分子氣質和知識分子還不太一樣。”在任長箴看來,知識分子是學術的、嚴謹的,或者說是不放松的。而與之帶給觀眾的體驗很可能是高高在上的說教感。
所謂“說教”,是重復觀眾已經知道的問題、教條式的指導觀眾應該怎么做。任長箴覺得節目里的討論應該只是增加不同維度,打破一些原本的認知,讓思考空間能更加廣闊。而不是堅持某一維度的“正確”,這對于談話節目是沒有意義的,對于對談本身也是。
她討厭給年輕人建議,所以在《第一人稱復數》里,任長箴想給觀眾呈現多維度的認知,但卻不想要以說教的形式。
為了增加節目討論的緯度,不僅僅是在選題上動腦筋,在嘉賓邀請上也下了功夫。例如第一期的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陳碧、北京紅楓婦女心理咨詢服務中心顧問侯志明、北京市千千律師事務所律師呂孝權,他們專注在某一個研究領域,積累的知識足夠支撐起所聊議題的專業度,所表達的也都是富有文化內涵和思想智慧的內容。
配合每期節目的議題,邀請的嘉賓都是在各領域能聊的、可以表達的專家、學者,他們的討論是理性的、嚴肅的,是拋開了“娛樂化、流量化”的困擾。這些就是節目中傳達的知識。
摒棄了知識分子的緊繃束縛,知識分子氣質仍然對學術心存敬畏。“我們做片子的這幾個人沒有一個人是真做學問的,但卻沒有一個是不敬畏學術的。”敬畏學術,討論學術,分享己解。
四、人是核心
《第一人稱復數》策劃節目議題時,任長箴跟周軼君說得先定人,先確定邀請的嘉賓,誰來說這個事可能比說什么更重要。周軼君完全贊同任長箴的判斷。所以在一改其他訪談節目確定好議題之后去找可以聊的嘉賓的流程,《第一人稱復數》經常是會先看有沒有誰能來,誰能說?
“人是核心,節目每期聊的東西以及聊天氛圍這些就跟嘉賓特別有關。”周軼君說性騷擾的這一期節目中,最初也考慮過其他嘉賓,因為不想做的太過嚴肅,但出于種種原因嘉賓無法參加。而如今這期節目的呈現是更偏向于莊重的,因為以如今的嘉賓來看,現場氛圍就是嚴肅的。
但反而節目對于性騷擾嚴肅的分析,卻使得觀眾更認真的聽了進去。彈幕中就有觀眾發言說“原來這也是性騷擾”。嚴肅也有它的意義。
嘉賓的攢聚往往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周軼君坦言,嘉賓邀請的過程十分不順利。“有的人我約了三四次,但每次都可能都有事情,不是不想來,而是真的沒有檔期;有時候嘉賓可以來,但是又非常的不巧,我們的場地又不行;也有的嘉賓我們想到了但是沒敢請,受到限制的條件很多。”
湊齊現在局面,除了周軼君鍥而不舍的邀約,一些嘉賓們也做了付出和調整。像錄制《閑聊全宇宙》中的毛尖老師從上海飛過來錄制后,還得回去上課,下了課后再來錄再回去上課,行程安排的很緊密。
但好在片子的呈現是好的,觀眾是認可的,豆瓣9.2分以及優酷站內的播出數據就是對此的客觀印證。
近日,《第一人稱復數》迎來了收官,但節目內容還在持續被網友熱議。節目中對社會、科學、文化等議題的探討還在持續被,視角多元,兼具深度和溫度,獲得網友高度共鳴。
關于節目,任長箴跟周軼君都是滿意的。新鮮的嘗試讓周軼君挖掘到自己身上更多的潛能,也探尋到訪談節目更多的可能性。而任長箴也認為這個事還可以繼續嘗試下去。
在古龍的小說里,陸小鳳和西門吹雪都會在故事中經歷各種冒險和挑戰,然后解決問題,達到勝利。那個時候,看完一個故事后就以為這就是他們的結局。直到看到下一個系列故事發表,才發現他們又來到一個新故事里。
那些勝利并不代表他們的最終結局,因為他們會在接下來的故事中繼續出現,經歷新的冒險和挑戰。任長箴和周軼君好像也一樣,《第一人稱復數》結束后,可能她們又會相約下一個“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