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安 ? 濟
編輯 / 朱 ? 婷
運營 / 獅子座
在演唱會遍地開花的夏末秋初,#魏如萱演唱會上座率#話題登上熱搜。其巡回演唱會廣州場被網友曬圖稱上座率低迷,評論區一條“錄音室歌手開livehouse就夠了”,引來魏如萱親自“下場”與網友“對線”。
另一邊,五迷為五月天在全國各地奔走,帶著“卜卜”打卡每一個演出城市的每一處獨特風景,謝霆鋒演唱會尾場巨大炫酷的舞臺裝置(大球)讓樂迷狂喜,在社交媒體瘋狂刷屏;kk幫朋友搶到了周杰倫演唱會兩張票,收獲了朋友“你是我的神”的嘉獎……
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與燈塔專業版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大型演唱會票房超260億元,同比增長78.1%,觀眾人數超2900萬,同比增長45.0%,成為演出市場票房成績最為突出的品類——可以見得,演唱會依然是能拉動消費的文化娛樂形式。
然而,報告也顯示,單場票房3000萬以上的演唱會,占全部大型演唱會場次的11.8%。雖然同比提升3.4%,證明頭部藝人演唱會的吸金能力持續加強,但不可忽視的是,11.8%的占比在整個大盤里,并不高。這也就意味著,一場花費不菲的演唱會,除了少數頭部明星演唱會可以賺到錢之外,大多數非頭部藝人和高成本大制作的演唱會,仍是入不敷出。
永遠搶不到票的周杰倫、五月天,和賣不出票、回不了本的非頭部藝人,演唱會的冰火兩重天,讓這個熱鬧的娛樂形式暗藏著賠本賺吆喝的風險。
01、一票難求的演唱會生意
當演唱會成為一種現象級的文化娛樂消費活動,數據報告里三千萬票房量級的頭部演出背后承載著的,是全國歌迷的期待。粉絲們為一張門票絞盡腦汁時,城市經濟也因這些演出而煥發活力。這背后既是觀眾對情緒價值的渴望,也是一門精心計算的生意。
頭部演唱會的盛況,經歷過的人懂得都懂。武漢場趕在周五,造成原本就擁堵的城市再次陷入大堵車,剛結束不久的濟南場也是人山人海。新華網山東頻道報道:據官方最終統計,9月19日至21日,場場爆滿的周杰倫演唱會吸引游客30萬人次,“刷新”城市流量,外地歌迷占比達到87%,其中省外歌迷占比達59%。同時,這場音樂盛宴為濟南帶動10億元的文旅收入,“引爆”濟南消費市場。
頭部明星演唱會對當地消費的拉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城市文旅受益顯著。據人民網四川頻道報道:作為“行走的GDP”,業界常用“1∶4.8”形容演唱會經濟對城市旅游、餐飲、住宿、交通等方面消費增長的強大帶動力,即門票花費1元,可帶來同期周邊消費4.8元。以演唱會為契機,通過大型演唱會來拉動當地的消費,正成為不少城市的主動行為。
更主要的,是一些常年活躍的歌手,演唱會年年開,年年一票難求。比如周杰倫、孫燕姿、五月天、蔡依林、張杰等,票房號召力極其穩定,對歌迷來說,即使連刷好幾場也是心甘情愿,對這些頭部藝人來說,賣票是輕而易舉的事。
另一部分,懷舊歌手一旦出場,也很容易造成轟動。比如謝霆鋒今年的演唱會,黃牛門票甚至炒到了18萬港元一張,是原價的一百多倍;三位跨時代的實力歌手張信哲、蘇有朋、海來阿木在揚州舉辦的演唱會拼盤演出,吸引了約三萬名觀眾,幾代人的青春記憶一下就被串聯起來了。這類演出精準擊中了中青年群體的懷舊情緒,成功地將情懷轉化為消費動力。
成熟藝人的演唱會的商業模式多元且精細,通過多場連開,規模化運作攤薄成本,網紅,則試圖通過高價票實現流量短時間內最大化變現,不少MCN機構也將演唱會視為藝人IP打造的重要環節來長線運營。
演唱會之所以吸引人,關鍵在于它提供的情緒價值。社交平臺Soul App聯合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2025 Z世代情緒消費報告》顯示,近六成青年愿意為情緒價值買單,月均支出達949元,其中演唱會等體驗消費占比39.4%。
“在場性”是不可替代的。直播再高清,也抵不過伍佰演唱會萬人大合唱的共振,那一刻的集體情緒價值,唱得精疲力盡也心甘情愿;其次,偶像從耳機走到眼前,是數字關系的肉身兌現,看易烊千璽的演唱會是普通粉絲能夠“體面”地站在偶像面前最直接的方式:一張門票把“云陪伴”變成真實心跳,完成從粉絲到“我參與了”的身份升級。
現實生活的壓力之下,演唱會是年輕人為數不多能忘乎所以、逃離現實的手段。簡言之,買的是票,也是治愈、認同和社交籌碼,是年輕人在不確定時代里,為自己預訂的一場可控的狂歡與確認。
當數萬人隨著音樂齊聲合唱,那些瞬間的情感共鳴已遠遠超越了一張門票的價格。
02、賠本賺吆喝的,市場亂象叢生
在頭部藝人將演唱會市場烘得火熱的同時,票賣得不樂觀的、收益不能覆蓋成本的演出比比皆是,魏如萱被曬出的空蕩的內場區,也只是行業現狀的一個縮影。早在兩年前,Tech星球就曾報道,有明星商演公司經紀人透露,深圳一家演出公司,據說主辦某天王演唱會時虧了800萬元,“明星演唱會收入呈現出兩極分化趨勢。”
“賠本賺吆喝”的演唱會,像一面被熒光棒照亮的鏡子,把行業的暗瘡暴露出來。演唱會的成本好像一頭巨大“吞金獸”,一線藝人高達幾千萬的演出報價,除去藝人酬勞,還要為場地、舞美、安保費、宣傳費等等買單。
而大型演唱會場地的支出更大,比如鳥巢的租金動輒一天幾百萬,歌迷大為震撼的豪華舞臺裝置,搭建更是燒錢項目,所以消費者看到的票務平臺頁面的“售罄”,對很多主辦方來說可能仍是利潤被四面八方瓜分后的入不敷出。正因如此,能在鳥巢辦演唱會也被很多歌手視作職業生涯的一大目標。當然,也不是所有能在鳥巢開演唱會的歌手都是賺錢的。
更離譜的是,一直在技術升級的強實名制擋不住黃牛的“藝高人膽大”,身份證+人臉識別也能被破解,讓原本幾百塊的演出票價表達四五位數,當粉絲在超話里哭訴“秒沒”時,二手平臺價格各異的票高高掛起——彼時,多方利益持續被損害著。
由此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售票平臺高居不下的投訴量,在消費平臺,演唱會門票的退改問題占大頭,強實名制背后,許多因故無法觀演的觀眾面臨“既不能退票又不能轉讓”的困境,這又給黃牛的業務帶來了“發展空間”,演唱會門票生意陷入一種悖論循環里。
為了挽回收益,一些主辦方開始想盡辦法,演出贊助等常規操作之外,利用粉絲熱情開展見面會、賣周邊等,所以出現價格不菲的熒光棒和偶像周邊,甚至通過分段售票制造饑餓營銷,先放出少量門票營造“秒罄”假象,再逐步放票。
這種狂熱的市場現象背后,折射出是優質演出資源的稀缺性。當少數頭部藝人壟斷了市場大部分關注度和票房號召力時,市場就會出現“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而不賺錢的主辦方,則很容易陷入為了短期的商業利益來犧牲行業長遠發展的境地。當藝人身價被期貨化、票價被金融化、粉絲情緒被杠桿化,演出市場的隱憂就再也無法被忽視了。
03、規范的、創新的、差異化的演唱會未來
當“賠本賺吆喝”與“秒罄神話”并存,演唱會行業已經走到重構游戲規則的十字路口。未來能活下去、活得好的,不再是單純靠明星光環或砸錢堆舞臺的“粗放式”項目,而是那些更有規范可以依據,更讓消費者耳目一新的差異化演唱會。
從只有少數藝人演出賺錢的“金字塔”結構轉向“梯形”結構,讓不同體量的演出都能找到生存空間。差異化策略的核心是“做深”而非“做小”,不盲目比拼流量,而是精準服務特定人群,精準觸達目標受眾。
其中可以借鑒的,是一些小眾的音樂品類推出的圈層演出,讓每一個亞文化、年齡層或城市都能孕育出匹配自身需求的演出模型,市場便不再是零和博弈,而進化為一片充滿生命力的共生森林。
同時,亂象之下,市場也需要長出自我修復的絨毛。頭部售票平臺需要持續完善反黃牛機制,建立黃牛風控黑名單庫,基于賬號、手機號、證件號進行精準匹配并攔截。同時,支持對設備與賬號異常情況進行實時判斷和阻斷,對黃牛代搶代拍場景進行有效防御,當黃牛的可操作空間就被算法和合約擠占,市場才能真正回到內容競爭的本源。
當演出市場的技術、資本、政策都在加速迭代,可以確定的是大眾對“一起在場”的渴望,在同一頻率里心跳共振的確認感,仍是任何屏幕都無法替代的。市場自然會用票房回報以人為核心的商業行為,而每一個買票進場的觀眾,都不只是票房數據的注腳,而是盛大的狂歡里,一同歌唱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