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和美國人主張的“美國治下的和平”不一樣,中國和歐洲都主張“文明多樣性”“多極世界秩序”“跨文化交流與發展”,我們在這方面的觀念并沒有多大的差異。
中歐關系是兩種文明的對話。我們這兩種文明之間的對話曾經給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帶來了非常豐富的知識,并使雙方受益匪淺。但從最近幾年的情況看,中歐之間的交往可能需要更多的寬容和理解,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更多的共情。唯有這樣,才能使兩種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持續下去,并讓我們雙方繼續受益。
中國與歐洲之間的文明交流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漢唐與羅馬帝國的交往。那時,中歐之間就有很頻繁的貿易往來和文明對話。而我們最為熟知的,還要數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到中國的見聞。他與中國元朝皇帝忽必烈結下了比較特殊的關系,回到歐洲后,他的一位獄友將他的見聞寫成游記。這本書在歐洲廣泛傳播,而東方文明、東方文化也開始引起了歐洲人的關注。
十六、十七世紀,羅馬教皇開始對中國感興趣,派了第一批傳教士到中國傳教。這批傳教士發現了中國文化的絕妙之處。他們的首要任務本是把羅馬天主教傳給中國人,但他們卻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把包括四書五經在內的中華古典文化都翻譯成了拉丁文傳播到歐洲。這些中國典籍對歐洲文明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啟發了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在整個十八世紀,“中國風”是歐洲啟蒙時代的重要參照。
中歐之間的文明對話對雙方都是非常有益的。中國文化影響到了歐洲,反過來,歐洲當時領先世界的數學、天文學知識也經傳教士,特別是利瑪竇的傳播,對中國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中國的朝廷和民間第一次意識到世界上還有其他文明,中國文明可以通過與其他文明的交往豐富自身的內涵。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的成就建立在“利瑪竇規矩”之上,即天主教傳教士不干預中國人的風俗習慣,特別是要尊重中國人崇尚祖宗的傳統。利瑪竇向傳教士們囑咐道,雖然中國人的這些傳統跟天主教原則以及歐洲的行事方式并不一致,但仍要予以尊重。在此基礎上,傳教士傳播的宗教文化被中國所接受,并被發揚光大。?
但是到了清朝初年,教皇克雷芒十一世變得非常不寬容。他要求傳教士們不再尊重中國的文化傳統,禁止中國的天主教徒繼續崇拜祖先,讓他們放棄所謂“落后”的風俗。中國皇帝康熙因此大怒,痛斥傳教士們違反了“利瑪竇規矩”,干預中國的文化傳統。于是,康熙下令禁止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并將不尊重中國傳統的傳教士,包括教皇派來的樞機主教多羅,驅逐到了澳門。此后,中歐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陷入了停滯,這是歷史上的一個教訓。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與歐洲交流變得愈加頻繁。通過文明和文化的交流,中國從歐洲引進了許多現代知識,包括國家治理模式、企業管理形式。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曾經請了一些歐洲人來改革中國的企業,甚至請了一些德國人來當中國國有企業的廠長。應該說,中國和歐洲的交流對于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對于中國現代治理的改善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而歐洲國家通過跟中國的交流,也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影響,開始重新評估歷史傳統的作用。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最近幾年歐洲的輿論重新開始變得不那么“寬容”了。他們開始對中國的社會治理模式評頭論足,說三道四,抱怨中國的人權沒有按照歐洲的方案發展,中國人沒有走歐洲人指出的那條道路。這些批評和指責自然引起了中國官方和民間的反彈。于是,雙方開始互相指責,針鋒相對。
我們需要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如果今天的歐洲像當年的教皇克雷芒十一世一樣,認為他們有能力改造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中國的社會治理模式,那么中歐之間的交流也一定會像當年一樣陷入某種僵局,這種發展趨勢無助于中歐文明互鑒。而如果我們不加強文明交流,不互相理解對方的立場,就一定會走向隔絕。如果中國和歐洲走向隔絕,那么人類文明前進的腳步一定會放慢。
中歐對于社會治理模式和人權標準確實有不同看法,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疫情。歐洲前些日子出現大規模群眾抗議,要求解除防疫措施,之后政府不得不出動大量警力去維持秩序。這在中國人看來是很不正常的,基于我們的傳統和習慣,我們完全接受不了這些事情。反過來講,歐洲人的成長環境、社會價值觀跟中國不一樣,自然也會不理解中國現在采取的防疫措施。但如果我們能夠更加寬容一些,多了解一些對方防疫措施背后深層次的社會和文化背景,可能我們就會更容易化解誤解和分歧。?
(圖片來源:網易新聞網)
其實和美國人主張的“美國治下的和平”不一樣,中國和歐洲都主張“文明多樣性”“多極世界秩序”“跨文化交流與發展”,我們在這方面的觀念并沒有多大的差異。但問題在于,歐洲人為了推動歐洲一體化,在歐洲高舉“文明多樣性”的旗幟,可轉過身來卻要求中國人完全按照歐洲希望的方向發展。我覺得,歐洲人在這個問題上應該更加言行一致,采取更加寬容的態度,通過換位思考理解中國的現實。唯有如此,中歐才能團結起來,共同應對人類面臨的全球性難題。
更多:2022太和文明論壇-DoNews專題報道 點擊進入
聲明:本站轉載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本網站對此聲明具有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