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太和文明論壇國際關系分論壇中歐關系研討會于2021年9月8日在線上舉行。數十位國內外嘉賓圍繞“如何看待中歐關系的現狀及發展前景,增進雙方相互認知、促進務實合作”的主題展開了充分、坦誠的交流探討。現將部分國內外嘉賓發言的主要觀點摘編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中國駐意大利兼駐圣馬力諾特命全權大使(2013-2019)李瑞宇先生表示,中歐作為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主張什么、反對什么、合作什么,不僅對中歐關系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也將對世界產生重要影響。中歐關系的發展符合各自的現實和長遠利益,切實增進了雙方人民的福祉。當前擺在中歐面前的重要任務是,要始終從戰略角度把握中歐關系發展方向,積極推動中歐關系長期友好發展,堅持對話,加強溝通,妥善處理彼此矛盾分歧,共同應對世界面臨的各種挑戰。如此一來,不僅能使中歐關系行穩致遠,還能為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的不穩定的世界注入更多的穩定性。
歐盟駐華大使Nicolas Chapuis先生表示,當前中歐政治分歧不斷加劇,歐洲涉華公眾輿論也愈發消極。究其緣由,一是疫情加劇了國際緊張局勢,并阻礙了中歐之間的交流;二是中國關于“東升西降”“疫情證明中國治理體系優越以及西方自由主義失敗”的提法影響了歐洲的對華態度與觀感。展望中歐關系未來,2019年3月通過的《歐盟—中國:戰略展望》仍然有效。歐盟呼吁中歐就共同關心的所有問題進行務實、理性的接觸。歐盟不反對中國的崛起,不害怕“公平”和“公開”的競爭,也不尋求與中國的對抗,但會繼續“基于普世價值與國際法捍衛自身的價值與利益”。
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吳海龍先生表示,中歐關系陷入僵冷期,短期內回暖的可能性不大,其主要根源是歐洲在對華政策上被美國帶了節奏。中國希望歐洲在對華政策上能有獨立的思考和自主的判斷,從歐洲自身利益出發,根據事情的是非曲直來處理對華關系,不要受美國因素的影響。中歐之間并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中歐在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方面的不同并不是雙方關系發展不可逾越的障礙。中國的發展并未損害別國的利益,而是提供了巨大的機遇。中國沒有把歐洲當對手,也不想讓歐洲把中國當對手。這個世界不需要對手,更需要伙伴。中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會是歐洲的合作伙伴。中歐之間可以通過廣泛和深入的對話溝通,消除疑慮誤解,增進理解與互信,讓僵冷的雙邊關系逐漸回暖。只要歐洲的對華政策對頭了,中歐關系的路就會越走越寬廣。
荷蘭駐華大使Wim Geerts先生表示,盡管面臨挑戰,加強中歐關系的驅動力依然強勁,中國和歐盟仍是世界舞臺上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中歐合作關系對于雙方的共同繁榮以及應對全球挑戰至關重要。歐盟對華政策基于自身利益,并非聽命于美國。展望未來的中歐關系,歐盟希望以“平等”“互惠”的方式發展中歐貿易關系;歐盟基于聯合國人權條約體系在全球提倡人權,并非單獨針對中國;歐盟看到中國在減貧方面的成就,期待中國在可持續發展目標上做出更多努力;歐盟關注氣變問題,歡迎中國提出的“3060”雙碳目標。如果中歐想取得成功,就必須要進行良好的對話,認真對待彼此。
中國太平洋經濟合作全國委員會常務副會長、中國駐捷克特命全權大使(2014-2018)馬克卿女士表示,2019年3月歐盟提出的對華關系三重定位,客觀上造成了歐盟及其成員國對華政策的混亂,而“競爭”和“對手”的不斷強化嚴重干擾了中歐關系。當前世界呼喚作為兩大重要力量的中國和歐盟加強相互協調與合作,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克時艱,這也符合中歐各自的利益。中方堅定主張,中歐應當堅持的關系定位是“經受住了時間和實踐檢驗的全面戰略伙伴”。然而,目前歐方的態度并不清晰。我們希望歐盟各機構和各成員國能夠客觀理性地看待中國的發展,秉持戰略自主,拿出政治勇氣,同中方一道,盡快走出當前的困境。中歐雙方應堅守初心,增進相互認知,始終從戰略高度、以更寬廣的視野運籌中歐關系,推動中歐關系行穩致遠。
比利時埃格蒙皇家國際關系研究所“世界中的歐洲”項目主管、根特大學教授Sven Biscop先生表示,中歐利益關系密切,即使在一些領域存在分歧,也應繼續開展合作并尊重彼此間的合作關系。中國和歐盟不應將對方視為競爭“世界政治領袖”的對手,并且要區分惡意、故意的敵對以及因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而出現的、不可避免的競爭。中美俄歐在建設多邊體系、塑造國際規則的過程中不應采取排他的態度,而應采取更加平等和具有包容性的方式。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中國商務部歐洲司司長(2003-2015)孫永福先生表示,當前中歐關系因歐方制裁而處于1975年建交以來的低谷,中歐投資協定的批準程序也被歐洲議會擱置。但黑暗終將過去,曙光就在前面。去年和今年逆勢增長的雙邊經貿數據表明,中歐務實合作的基礎牢固,合作共贏仍是雙邊關系的主流。希望雙方繼續推動中歐投資協定,積極擴大合作領域,通過對話減少摩擦,努力實現互利共贏,造福于中歐人民和全人類。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丁一凡先生表示,中歐之間的文明對話需要更多的寬容與理解。明朝末年,第一批派往中國的天主教傳教士遵循不干預中國人風俗習慣的“利瑪竇原則”,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與歐洲的文化交流。然而清朝初年,教皇克萊芒十一世要求天主教傳教士不再尊重中國的文化傳統,導致清廷禁止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令中歐文化交流陷入了長期的停滯。如果今日的歐洲要像當年的教皇一樣,強力改造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現時的中國社會治理模式,中歐交流一定會像當年一樣陷入僵局。這無助于中歐文明交流,無助于相互借鑒、獲得更多的知識。
阿爾及利亞駐華大使Ahcene Boukhelfa先生表示,中國并不尋求霸權,提倡互利合作,其外交政策奉行尊重主權、不干涉內政、盡可能遠離沖突和戰爭的原則。當今世界需要中國作為國際社會中強有力的參與者,其能夠加強國際關系應當遵行的價值觀,并推動國際關系變得更加平衡,逐步實現多元化。
德國聯邦議院議員Alexander Kulitz先生表示,鑒于近來德國與歐洲公眾的對華觀感變得負面,中德、中歐之間更要加強人文與文化領域的交流,增進彼此間的相互理解。倘若德國與歐洲公眾的對華觀感出現好轉,將對中德以及中歐關系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太和智庫歐洲中心主任Thorsten Jelinek先生表示,世上或許存在著一些普世價值,但由于各國的文化傳統和發展水平并不相同,評判這些價值的標準以及實現這些價值的路徑并不具有普世性。有鑒于此,中歐應持續對話,了解彼此間的差異。
巴勒斯坦駐華大使Fariz Mehdawi先生表示,中歐關系對于中東以及世界其他地區都十分重要。希望中歐都能在多極化世界中發揮建設性作用,持續進行對話,共同推動抗擊疫情等國際議程。在此過程中,外交官應采取建設性的友好方式,推動更多的合作。
更多:2022太和文明論壇-DoNews專題報道 點擊進入
聲明:本站轉載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本網站對此聲明具有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