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 9月19日,北京金融監管局發布消費者風險提示稱,近年來,非法貸款中介亂象已成為金融領域“黑灰產”的主要表現之一。非法貸款中介通過虛假承諾、違法包裝、惡意壘債等手段,不僅侵害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推高融資成本,而且嚴重擾亂金融市場秩序,加大金融風險隱患。北京金融監管局提醒廣大消費者:遠離非法貸款中介,珍惜個人信用,不輕信、不盲從,避免因小失大。
根據風險提示,非法貸款中介亂象典型陷阱主要有以下六種,其中包括,合同誤導騙簽字。非法貸款中介在與消費者簽署合同時,故意遮擋或隱瞞對消費者不利的條款,誤導消費者簽署合同,或故意不填寫貸款費率、還款日期等關鍵信息,誘導消費者簽字,待正式合同蓋章完畢,消費者才發現費率、還款日期等信息與面談時不一致。
低息引誘騙錢財。非法貸款中介首先拋出年化利率約為2%、3%的低息產品吸引消費者,然后在辦理過程中以消費者征信資質不足、需要“包裝運作”為借口,或編造擔保費、溝通費等理由,索要高額費用,最終收取超過10%甚至超過20%的中介費。
AB套路騙親友。非法貸款中介以需要擔保為由,在實際用款人A無法獲取貸款的情況下,要求A委托資質較好的親朋好友B申請貸款,貸款資金歸A使用,還款責任由B承擔。如A無法正常履約還款,B作為貸款的申請人將承擔違約風險,遭受實際損失。
“職業背債”騙局。非法貸款中介以“高額回報”“無需償債務”等話術為誘餌,吸引特定目標人群,通過虛構工作單位、收入流水、資產規模等手段“包裝”客戶申貸資料,騙取銀行信貸資金,最終中介抽取高額分成,將債務和風險全部轉由背債人承擔。
虛假貸后騙信任。非法貸款中介放款后,以銀行貸后管理的“官方名義”聯系消費者,騙取消費者信任,告知貸款用途不合規需要收回,要求客戶于當日或短期內全額還款。此時,若消費者無法及時還款,非法貸款中介則趁機以“開專票應對合規檢查”等名義變相收取高額服務費。
惡意查詢騙信息。針對一些資質、征信較好的消費者,非法貸款中介為收取更高的服務費,在騙取消費者個人信息后,私自為消費者申請其不符合條件的銀行貸款或信用卡產品,人為惡意增加征信查詢次數,導致消費者申請正規信貸產品難度加大。之后,非法貸款中介再強制增收各種服務費,引誘消費者逐漸跌入陷阱、遭受財產損失。
面對非法貸款中介,北京金融監管局提醒廣大消費者務必擦亮眼睛:防忽悠、樹理念、選擇正規機構。護隱私、保安全、維護合法權益。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開放的智能模型自動生成,僅供參考。